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桥是站立的诗,是睡卧的画。”
从古至今
有水的地方大抵就有桥
或长或短,或拱或平
它不仅是人们日常通行的重要交通设施
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纽带
都说历史上的北京城是座水城
在西城区境内
桥梁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一寻西城的古桥
“桥”见西城人文风貌
“桥”见西城
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因位于地安门(亦称后门)外而有此称。它南北向跨越通惠河(今玉河),是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文化带两大文化轴线交汇的节点。万宁桥属于闸桥,桥下的澄清上闸(又名海子闸)是漕船进入大运河终点的最后一道闸门,闸上的木板桥(明代以后改为石桥)也是漕船离开积水潭码头必经的第一座桥梁。桥梁连接的大道不仅是元大都的中轴线,也是南北交通要道。漕运物资汇集于海子沿岸,经此流向城里城外,其周边形成了元大都“前朝后市”中的市场格局,商业十分繁华。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银锭桥是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
永安桥始建于元代,当时为木石结构。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为三券洞石桥。桥两端各建一座结构相同的牌楼,北边的枋心额匾为“堆云”,南边的枋心额匾为“积翠”,故永安桥原称为“堆云积翠桥”。这座桥将太液池南岸的团城和琼华岛连接起来。1979年,这座桥换上了新桥面,装了88根莲花饰柱和有荷叶图案的护栏板,古桥焕新。
陟山桥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旧改建,桥牢固耐腐蚀,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砌成,桥上桥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块护栏板均为青砂石制成。桥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琼华岛后山,储存在山顶的水池中,用于前山龙口喷水,以供皇帝、后妃们娱乐。
高梁桥又称高亮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代皇帝忽必烈,为了满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此,转入护城河、积水潭,乃至通惠河。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水道。桥下有闸,桥西南有船坞,桥东北有绮虹堂。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是后海和西海的分界桥,建于明初。德胜桥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因地近德胜门而得名。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德胜桥下。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有一刻,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
西城的古桥各有特色
这些桥梁横跨在水岸之间
既有观赏性,又有通行使用功能
更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
来到西城
别忘了走走古桥
回味古人曾从桥上走过的场景
文图:李艺萌 雒贯英 周博男 刘乐 韩超 王安吉
樊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