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北京> 要闻 > 正文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来源:人民网2023-03-24 18:07

  随着《三体》热播,剧中叶文洁介绍汪淼去的射电天文观测基地的拍摄取景地——“不老屯天文台”也再次热闹起来了。

   走进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一条小路旁整齐地排列着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阵列,最大一座口径长达50米,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天文及摄影爱好者的神往之地,如今,在全面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下,不老屯镇也重新焕发活力,成了北京市众多游客假日休闲的绝佳去处。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守山守水,守护家园的心不老

  向北是绵延的燕山山脉,向南是湛蓝的密云水库,不老屯镇就像是一位从远古走来的时间老人,守着这一山一水,共工城遗址、燃灯古佛道场、千年古刹超胜庵等历史建筑无一不印证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1958年兴修密云水库之初,众多不老屯人民义不容辞地加入了修建水库的“大军”,又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水库移民搬迁、关停了30多家涉矿企业、对一级圈退耕退养,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奉献了艰苦卓绝的岁月。

  62年坚守水库,没有工业,没有畜牧业,生态保护的要求似乎给不老屯镇的发展关上了一扇窗,却也打开了一道大门。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就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明确本地的主导产业,完善经济基础,让老百姓真正致富,这是我们党委政府要做的事情。”不老屯镇党委书记张卫星说。

  据了解,不老屯镇地表麦饭石储量巨大,矿泉水丰富优质,植被种类繁多且发育良好,林木覆盖率高达74%以上,负氧离子含量颇高,俨然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近年来,不老屯镇靠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吃起了“生态饭”,乡村旧貌换了新颜。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最具特色的是云峰山景区的“童话树屋”。在不老屯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遵循生态和森林康养的理念,不伐一棵树,不开辟一条新路,打造了拥有550亩森林、多亩薰衣草园、21栋童话树屋、英式花园、自然景观步道等多功能休闲度假区,成为北京城区内众多年轻人周末舒缓身心的“解压胜地”。同时景区也为当地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培训了400多名居民康养服务技能,村民开始富起来了。

  对不老屯人来说,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家园,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成就了镇域内诸多“老神仙”。截至目前,百岁以上老人有3位,90岁~99岁老人有134位,80岁~89岁老人有940位,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

  不老屯人真的不老,不老屯镇人民的那颗凝结起来的“守护之心”不老。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农旅文旅,旅游的核心是不老文化

  又到一年梨花季,不老屯镇一年一度的梨花节摄影大赛即将开幕,今年还多了新的“花样”——原创大型实景演出话剧。

  该话剧从导演,到每一位参演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不老屯人,有农民、老师、医生、学生等。“就是让我们的老百姓去演绎自己的故事,传承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话剧的形式,把人气聚起来,以‘实践者’的身份去感受乡村的振兴。”言语间,该话剧导演不无激动之情。

  据了解,该话剧以一家四代人为守护黄土坎鸭梨“梨中之王”的盛名为故事主线,从4000年前燕落平原上的共工古城的历史文明出发,四代人因梨花穿越时空相识、守望、相遇,最后遇见的是不老的心灵。

  张卫星书记对此话剧创意高度评价。“话剧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不论是人物,还是故事,宣传文化要深入群众一点一滴的生活,再从中提炼出来,像农产品的销售一样,形成体系化的东西。”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黄土坎鸭梨当属最具代表的农产品。由于其生长在不老屯镇上亿吨的麦饭石矿床上,水质与土壤极佳,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鸭梨中富含硒等高抗氧化物质,口感也颇具特色。在乾隆年间被列为宫廷贡品,素有“梨中之王”的美誉。

  经600多年的发展,黄土坎万亩鸭梨采摘园现已发展为“采摘+观光+体验”乡村旅游的新乐趣。鸭梨也因品质不同,从以前的几毛钱一斤卖到了现在的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好梨不贱卖”,农民才能真正从中获益。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在不老屯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下,黄土坎鸭梨将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一方面,从内部加强鸭梨的品控。如聘请相关专家从施肥、剪枝、管理等方面提升鸭梨品质。另一方面,从外部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由政府搭台、镇级联社引导、第三方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以及果农自媒体宣传培训等,多措并举,让黄土坎鸭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梨花开,梨花落,梨子出,梨子败,年年复复,600多年来,黄土坎鸭梨在迭代更新中销往全国各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老的传承。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政府布局,在庚续中传承的是不老精神

  “不老屯的根是‘不老’,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这种不老的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核心,融于山水,融于土地之上。”张卫星书记如此强调,“未来政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康养产业的内涵还能怎样外延?话剧如何做成一种文化现象?农产品标准化还有哪些问题?......在全国各地乡村振兴的浪潮下,不老屯镇也正在谋求其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在近期的党委会上,张卫星书记提出了不老屯镇今年即将开展的“八大活动”——农业嘉年华、不老梨花摄影大赛、星空露营基地建设、生态农产品京城推介会、百岁老人网红打造、“贡梨”采摘季、不老养生宴、特色手办。始终围绕“不老”的理念,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不老文化,走进不老屯镇。

  同时,今年也将是不老屯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年”。比如引导更多的村民去做民俗民宿、加大基础道路工程、环境工程建设,让每一位走进不老屯的游客都能体验到全链条的产业服务,品一品不老矿泉水、不老农家菜、不老果蔬园、不老民宿、不老文化......

  这才是真正的不老屯镇。(作者邸雅婷)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