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90后北京守渔人开启最后的“冬捕”:放归小鱼捕大鱼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北京> 要闻 > 正文

90后北京守渔人开启最后的“冬捕”:放归小鱼捕大鱼

来源:经济参考网2023-03-09 13:40

  乍暖还寒时节,密云水库的渔民们凿开水库冰面,开启了最后的“冬捕”。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密云水库见不到工业化的捕捞方式。当地持捕捞证的渔民,以原生态的捕鱼方式,在保护环境与净水渔业生态富民之间达到平衡。

  从4月1日至9月底,密云水库将进入休渔期。在这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当地的“越冬开河鱼”因肉质鲜美,颇受京城市民喜爱。为守护绿水青山,践行好“两山理论”,持续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密云合理利用水库渔业资源,将科学保水与渔业发展结合,实现净水渔业生态富民。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帮助渔民拓销路、增收入,密云还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让更多本地农特产品以“优质优价”走向消费大市场。密云水库鱼也搭上即时零售快车,助力渔民增收、市民餐桌增鲜。

  90后“守渔人”:大鱼入仓小鱼放归

  3月6日早7点,90后密云渔民郭小超穿着厚重的皮裤、胶靴进入水库。出示捕捞证后,他踩在坚硬的冰面上,挥舞冰镩子凿出30厘米的冰洞、下网。刚结束冬眠的胖头鱼、白鲢鱼、翘嘴鱼等“越冬开河鱼”跃出冰面,一片鱼跃人欢。

  作为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密云水库最大库容量43.75亿立方米,相当于67个十三陵水库或150个昆明湖,水深处可达60米。水库鱼以鲢鱼、胖头鱼等“水质清洁鱼种”为主。这些鱼仅吃浮游生物和水华。相比人工养殖鱼,水库鱼体型精瘦、肉质紧实,吃起来毫无土腥味。3月初,正是吃“越冬开河鱼”的好时节,密云水库鱼成为京城食客热选的“本地尖货”。

  郭小超祖辈三代都是密云水库渔民。与使用网眼较小的“拉网”不同,密云水库的渔民使用网眼14.5厘米宽的挂网捕捞胖头鱼,“捕大放小”以维护水库生态平衡。

  郭小超说:“这么多年,水还是那份水,自己是‘守渔人’。渔民不捕小鱼,是为明后年还有鱼可捕。”在密云水库开捕的日子里,郭小超几乎没有休息日,他只在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没下水。作为一名90后,他觉得守护水库生态,是一种年轻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渔民都会随船自带垃圾袋,以实际行动保护水源。

  冬季水面结冰,密云水库渔民使用最传统的冰镩子凿开冰面。这种原生态的捕鱼方式,换来密云水库优质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水保生态的同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郭小超表示,与即时零售平台合作后,获得了稳定的线上客源,渔民收入更有保障。

  前“三八红旗集体”娘子军:保护水库生态8年

  “四嫂,我来送鱼啦。”中午,郭小超将鱼送至水库边上的杨四鱼店。这是家密云本地常见的渔业夫妻老婆店。老板娘李桂珍今年50岁,她曾在密云区水库环境保护宣教中心上班,保护水源8年。

  李桂珍回忆,当年宣教中心队员都是普通的密云农村妇女。她们这支“娘子军”每天绕水库走十几公里,穿荆棘、捡垃圾,见过水蛇,听说附近山里的鹿、花豹、猴子、野猪下来喝水,足见密云水库环境天然。在密云,保护水源的意识深入人心,无数平凡人守护首都“生命之水”。2016年,李桂珍所在的集体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退休后,李桂珍回归丈夫经营的密云水库鱼店。这家夫妻老婆店从2010年开业,经营了13年。新一代吃鱼人成长起来,如何从互联网获取新客源,成为小店增收关键。

  密云水库鱼在北京市民心中认可度相当高。优点是好吃,缺点是太远。前些年,北京市区 “熟客”会开车往返近200公里来买鱼,但受限于距离、成本等因素,消费者想买鱼并不方便。

  助推乡村振兴:密云水库鱼搭上即时零售快车 30分钟直达市民餐桌

  “一号文件”送春风,乡村振兴启征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大力发展即时零售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

  现在,李桂珍和其他小店一起加入渔业合作社,将纯正的密云水库鱼对接互联网平台售卖,第一时间满足北京本地消费者的尝鲜需求。京城消费者无需再开车数小时去密云买鱼。通过美团买菜下单,最快30分钟就能吃到纯正密云水库鱼。

  美团买菜负责人表示:“水库鱼捕捞后,经三去处理,24小时内冷链运输至北京各门店,大幅缩短密云水库鱼配送链路,满足北京人对密云水库鱼这种‘本地尖货’的需求。”

  即时零售助力本地小店增收,开拓线上新客源。李桂珍发现,线上客源与传统客源差别明显。开车来买鱼的人多是结伴出行,喜欢买大鱼。线上消费者以小家庭为单位,喜欢小鱼。根据消费者居家使用的消费场景,美团买菜上线4斤重的“密云水库活杀三去胖头鱼”,颇受北京市民欢迎。美团买菜数据显示,密云水库鱼上线3个月后,销量环比增长3.6倍。

  在即时零售等新型消费业态推动下,密云水库鱼快速“游”上市民餐桌,也为李桂珍这样的本地农业生产经营者带去了数字经济的红利。李桂珍实现年收入翻倍,日子像密云水库的水面一样泛着光。

  作为“30分钟快送超市”,美团买菜深耕本地供给,通过流量倾斜,为密云水库鱼、平谷大桃、庞各庄西瓜等北京市民喜欢的“本地尖货”提供线上营销通路,助推本地农特产品发展,丰富市民餐桌同时,助力农民增收。

  作者:刘佳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