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乙类乙管”的调整依据是什么?春节人员流动高峰应注意什么?最新热点十问十答!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北京> 当地新闻 > 正文

乙类乙管”的调整依据是什么?春节人员流动高峰应注意什么?最新热点十问十答!

来源:光明网2023-01-11 19:33

  -新冠热点-

  十问十答

  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初,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三年之后,疫情防控政策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对于此次调整,依据是什么?像老年人这类重点人群的健康安全如何保障?如何科学使用药物?接下来的春节流动是否会导致疫情大规模传播

  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

  “北京老龄”为您综合

  专家解答

  一起来看!

  1、从2022年12月上旬开始,陆续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到现在的“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短时间迅速调整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疫情到2022年年底的时候,有几个方面变化我们感觉是可以进一步实行优化调整的时机了。第一是病原体的致病力,确实是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下降;第二,整个中国人的主动免疫水平在明显提升,像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对一些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接种比例达到了一定要求;另外,从药物的一些手段、对重症救治的一些资源准备等等……

  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来看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病毒我们是无法把它消灭掉的,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一个人传二十多人,它的传播力这么快,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怎么来有效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好的效率,所以我想这种调整是主动的,不是大家可能有些人认为是因为你防不住了,你是被动的,你是不得不调整的,不是这种情况。

  2、重大策略调整之后,对老年人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出的评估是什么?

  对于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可能遇到的风险,梁万年认为,因为从全球的数据,疫情流行的一些国家和世卫组织所公布的数据,包括国内一些疫情情况非常明确,这个疾病主要的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人群是老年人群,所以如果说疫情进一步传播,首先受害的是这些人。

  3、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要把各个因素都权衡进去,做出一个决策。但是我们把目光放小一点,如果自己的家里面有老人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危急状态,怎么去面对这一切呢?

  梁万年表示,这次疫情,可能有些老人患了病,甚至得了重症,有的去世,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沉重。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这种疾病它的传播范围太广、传播速度太快。它确实是对人类,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努力减少这种危害。

  4、布洛芬等药物如何科学使用?

  一些人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因用药不当导致损伤。安全科学用药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介绍,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对症治疗的药物。一般来讲,患者用1至2天就能退热,加上患者身体疼痛控制住后,就可以停药了,不需要长期服用。

  一般而言,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就可以。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患者在使用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

  张波介绍,通常讲的抗生素一般指抗菌药物,是只针对细菌引起感染的治疗药物,对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这种情况下,可以合理选择抗生素,但要经过血常规检查等严格评估。

  5、抗病毒药物、球蛋白有必要囤吗?

  近来,一些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被冠以“特效药”之名,引发不少网民关注和抢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说,目前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一些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干扰新冠病毒复制,但在使用时存在很多注意事项,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建议公众囤药并自行在家使用。

  童朝晖介绍,对于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如高龄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但在青壮年等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身上使用是无效的。而且这些药物需要在病程早期使用,发病5天内特别是48小时内使用效果更好。

  针对网民求购的另一种药物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能够减少炎症反应,但只建议在治疗重症病人时使用,而且要在出现炎症因子风暴等特定情况下使用才有效果,不适合在家里使用,也没有预防新冠感染的作用,同样不建议在家里储备。

  6、如何科学做好血氧监测?

  王贵强说,老年人、有基础病人群等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血氧指标,建议有这类人群的家庭配备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如果监测数值低于93%,要及时就医检查。在居家环境中,如果血氧饱和度降低,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吸氧,避免低氧诱发一系列基础病的加重。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徐凯峰提醒,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是否明显下降;尤其是降到90%以下时,可能已出现严重肺部受损,一定要及时就诊。

  目前,多地正组织为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发放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指导居家自测血氧饱和度。

  针对价格相对昂贵的制氧机等氧疗设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月3日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配备数量适宜的氧气袋、氧气瓶以及制氧机等设备,确保能够及时为门诊患者、居家治疗患者及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氧疗或氧气灌装服务。

  7、康复期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者进入康复期或者康复末期,要保持平和心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同时,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周玉杰表示,更好度过康复期,不能突然剧烈运动。有氧运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过度的无氧运动也会造成乳酸堆积。同时,也要“动静结合”,不能躺着一点也不动,防止出现血栓等栓塞性疾病。可以将运动标准下降到低于原体能的1/3。

  与此同时,要避免熬夜,戒烟戒酒,做好生活方式管理。

  8、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如何保障?

  农村地区群众用药和就医保障问题牵动人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各地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加强日常健康服务,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有序疏导诊疗需求,提供分级分类医疗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建立了日调度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每天统筹调度药品和其他重点医疗物资。根据疫情的发展,现阶段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用药。

  “相关部门制定了很多政策,支持有关企业扩大产能,加班加点生产相关药品。同时,加强供需对接,鼓励地方政府集中采购,加快药品配送;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农村地区特色,充分利用中药,减轻基层就医压力。”聂春雷说。

  9、春节人员流动高峰会否导致疫情大规模传播?

  “当前,‘小地方’的疫情传播不像大城市这么迅猛,但传播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随着春节人员的返流,可能会在当地引起一波输入性高峰。”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毛德智说,返乡人员在路途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回乡后,刚开始几天跟老人、孩子接触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同时要勤洗手,尽量少聚集、少聚餐。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感染症状时,要及时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就医或咨询,如果症状比较重或有高烧等情况,千万不要硬扛,一定要及时就医。

  “广大父老乡亲、农民朋友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参与村里的防疫工作,尽最大努力把基层的防疫网络建好建强。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如果有富余的药品或者医疗物资,可以及时向邻里乡亲们提供帮助。”毛德智说。

  10、XBB系列变异株会引发大规模流行吗?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近三个月以来,我国已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但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3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我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针对网传XBB毒株会引发呕吐和腹泻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确实有呕吐和腹泻症状,通常1至3天可以自行缓解,没有发现XBB毒株更容易侵犯心脑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

  专家建议,在防护方面,和预防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病毒感染一样,个人还是要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规律作息,经常开窗通风,保障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适量储备家庭常用药。

  单路 罗新雨

  来源:北京老龄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伊宁六星街: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与会代表继续在云南参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共吸引全球约1900家展商参展。
2025-09-09 10:01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