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图为市民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游玩。 徐婧 摄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徐婧)“我平时的主要运动就是爬山,现在北京的空气和绿化都有了很大提升,街区公园也越来越多,周末我们还会全家到户外活动。”15日,家住石景山区的市民赵先生骑行至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准备在这里完成当天的运动计划。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小西山,地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通过造林增绿和森林抚育,这里不仅成为抵御西北部风沙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成了首都市民感受森林野趣、享受绿色福祉的好去处。
记者15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目前北京已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目标任务,共完成营林造林922万亩。截至2021年底,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治理,山区森林碳汇量、林木蓄积量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京郊大地生态屏障更加厚实。
北京筑起御沙“绿色防线”
北京曾饱受风沙侵扰。1995年第一次沙化普查时,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到87万亩,主要集中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的沿河两岸和南口、康庄两大区域,号称“五大风沙危害区”。同时,受周边地区植被覆盖水平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北京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省输入性风沙威胁。2000年,北京曾在短短两个月遭受过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一时间人人“谈沙色变”。
图为市民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游玩。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图为北京松山的秋色。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为了还北京“绿海”和蓝天,2000年6月,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人与沙的艰苦搏斗。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12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2013年国家批准了京津风沙源二期规划,截至2021年底,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213.9万亩,20余年来,工程共完成造林营林922万亩,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绿色防线”。
沙化土地面积下降近60%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版图,既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也是北京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工程开展20余年来,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沙化土地“应绿尽绿”,有效逆转了沙化扩展势头。
据北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首都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实现治理,全市沙化土地较建设初期减少了51万亩,降幅近60%,荒漠化土地面积仅剩5.5万亩,且全部属于轻度荒漠化,北京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显著降低。
随着风沙减少,北京的蓝天也越来越多。北京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13次减少到近年来年均2至3次,由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加强区变为减弱区。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与此同时,工程区茂盛的植被将宝贵的水资源牢牢锁在京华大地,首都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北京地区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年发生7起,到目前最高年发生1至2起。工程区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后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密云水库水质连续十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年恢复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不仅提升了森林质量,更实现了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据研究估算,工程区乔木和土壤碳储量达到1500余万吨,相当于累计吸收二氧化碳5500余万吨,累计释放氧气4000余万吨。工程区内乔木碳汇量约300余万吨,20年来碳汇量增长378%。
随着多年的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措施,北京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年恢复,生长繁殖场所逐年扩大,物种丰富度及其遗传多样性持续改善,工程建设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近年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出现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湿地,大量的苍鹭在野鸭湖湿地繁殖;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水系相连、清流交汇,20只“国宝”白鹤成群到访密云水库;在房山十渡的黑鹳集中生活区,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这里监测到一对黑鹳“夫妇”成功产下三只宝宝;京西门头沟的珍贵植物槭叶铁线莲,一簇簇白色花朵迎风绽放;密云区先后发现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铁木种群等珍稀、濒危植物……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显著提高了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改变了农村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工程助力绿岗就业人数达5万余人,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20000余元,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十倍。
在工程带动下,山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名特优果品生产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民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郊区主导产业。工程区发展经济林果50万亩,果树、花卉、蜂业和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实现年产值近40亿元。同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中药材、林下经济等后续产业发展,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