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无人机装上了AI“大脑”,实现精准定位,让“黑飞”无处遁形;火电厂装上了“充电宝”,储能释能轻松自如,化解调与供的运营矛盾;手握知识产权“金钥匙”,实现精密仪器国产化,让尖端设备惠及科研一线;新鲜采摘的草莓瞬间冻干,锁住九成以上的鲜度,国内外消费者共享来自淮北的一口“鲜”……当越来越多的科创成果转化成提质增效的“利器”,一批科技“尖兵”选手正在施展绝技,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尖兵”的出现,需要量的积累。眼下,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撑起了“创新雨林”。在中新苏滁高新区153家规上企业里,113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七成。资源、产业在此汇聚,形成强大的聚能效应。在淮北相山经开区,国内首个功能食品中试基地已孵化出12项专利技术,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做优做精功能食品产业,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尖兵”的出现,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作支撑。滁州首家民营非营利性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始运转,当地科技型企业如获至宝,在一方创新天地里,寻求高校、平台、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期实现企业的技术性变革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提质扩容。铜陵一家企业运用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精密仪器领域实现设备国产化,其背后是当地政府奖补、资金扶持的多重加持,为企业步入产业蓝海“保驾护航”。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图纸跃入生活圈,企业科创能力的提升,不仅让产业“筋骨”更加强健,更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触手可及。且看科技“尖兵”如何实现创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