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数据显示,2022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8%,居全国第十位;全省注册科技志愿者数、组织数、开展活动数、品牌项目数均居全国第一;铜陵、芜湖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创新驱动示范市……
五年来,我省科协事业健康发展,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科学普及工作提质增效,服务科技工作者成果丰硕,推动我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强科普,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五年来,我省做优做强“科普安徽”品牌,搭建各类科普工作平台,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抓好现代科技馆体系和基层阵地建设,科普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科普组织力进一步增强。升级“科普安徽”平台,入选科普中国信息员全国典型代表30名,培养打造113名“科普网红”。全省开展“科学抗疫科普在行动”社会科普活动和前沿科技、“皖美碳巡”、量子科技等专题科普活动,2万多场科普惠民乡村行、智爱妈妈行动、农村少儿爱科学活动直达基层。合肥市科协牵头制定的《合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正式实施,2022年合肥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增幅居全国第二。
资源聚合力进一步增强。联合有关单位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组建产业顾问组支持乡村振兴帮扶县发展,成立乡村振兴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34家科技小院,3个团队、10名个人获评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和先进个人。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联盟,明光市“抱团科普”、黄山市屯溪区阳湖镇柏山社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承办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活动,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科技点亮未来”“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科普活动。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百名专家乡村学堂讲科普、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品牌活动相继举办。
示范引领力进一步增强。我省49家单位被命名为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2个县(市、区)被命名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入选“‘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城市、试点单位数均居全国第三。全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省科技馆新馆“三基地一平台”和“全省科普教育龙头场馆”功能更加凸显,阜阳等5市科技馆新建开放;10套流动科技馆在59个县(市、区)巡展;38辆科普大篷车基层巡展4000余场次;建设29座农村中学科技馆,服务公众30万人次;安庆等市联合共建特色专题科普馆。
建桥梁,营造创新生态
五年来,我省打造“科创安徽”服务品牌,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中的协同枢纽作用,积极搭建平台,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营造创新生态。
科技经济融合深入推进。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形成协同创新长效机制,40多家全国学会与我省相关市县开展“会地”合作。铜陵、芜湖“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多家全国学会服务两市重点产业发展。推进7个“科创安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构建节能环保、新材料等11个“科创安徽”科技服务团,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协同创新联合体、28家省级学会服务站的“团—站—体”服务体系。227名海智专家开展对接活动145场,促成项目签约130项。
学术引领创新持续开展。中国科协年会发布29项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组织70余家全国学会跨学科联合专题论坛活动,举办院士专家报告285场。四届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累计64位院士参加论坛活动,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00余项。实施省级学会学术会议支持计划,重点支持省级学会学术会议项目181项。
创新智库建设跃升发展。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与省党政领导座谈会围绕我省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96条对策建议,10个专题论坛形成智库报告和闭门会议建议专报。全省建设12家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基地、17个在皖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建立科技创新智库专家库,完善智库研究基地、专家库、决策咨询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科技群团智库成果采集项目入选中国科协资助项目。
重服务,在“亲”和“紧”上下功夫
五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亲”和“紧”上下功夫,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有温度有速度的服务。
联系服务方式创新。我省蝉联“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优秀组织奖。深入实施省科协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省级学会和专家、省科协联系服务常委和委员制度,春节前走访看望院士专家,常态化研究办理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夯实联系服务组织基础,成立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省数字经济学会等省级学会,扩大女科技工作者、新兴前沿学科领域科技工作者组织覆盖。优化升级安徽公众科技网,拓展省级学会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功能,让科技工作者“少跑腿、好办事”。
举荐培养力度加大。认真组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7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9人荣获奖状,2人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10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培养创新后备人才,改革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赛制,“英才计划”每年培养40名优秀中学生,高校科学营活动追踪服务3530名营员,10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6个市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淮北等市科协积极举荐淮海科技奖。
表彰宣传广度拓宽。支持省气象学会等16家省级学会设立科技奖项。全省学习宣传“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4000余人次,6000余家单位参与活动,覆盖科技工作者千万人次。开展“创新达人”宣讲活动,遴选200名企业“创新达人”,组织20名代表线下线上宣讲创新故事。开展“江淮科技英才”系列宣传活动,创办安徽省创新方法大赛,培训企业科技人员364人,评选优秀项目166项。(记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