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晋升国家级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晋升国家级

来源:合肥晚报2024-01-10 16:17

  近日,自然资源部、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50家科普基地被命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在本次新增的“国家级”科普基地中,地处合肥的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入选,成为本次安徽唯一入选者,也是合肥首个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新一批国家级科普基地被命名

  为加强国家特色科普基地建设,提升自然资源科普服务能力,2023年按照《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自然资源部会同科技部启动了新一批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命名工作。

  按照评审标准,北京市地下水科普中心、张家口地质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等50家科普基地被命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此次申报坚持优中选优原则,入选的科普基地积极策划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根据要求,今后各科普基地要突出公益性、开放性、示范性特点,不断加强建设,通过展现空间规划、土地整治、海洋生态、测绘地理信息、地质地貌、自然遗迹等景观和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公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建一流专业博物馆实现新突破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2月经批准成立,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主要承担古生物化石和地质标本收集、修复、管理、展示及研究等工作,肩负着组织开展全省地学科普教育工作的责任。

  场馆坐落于合肥市政务区省文化博物园内,总建筑面积27187平方米, 其中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目前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面积最大。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主题,以“宇宙、地球、生物、人类、资源”为展示主线,布设六个常设展厅,附设临时展厅、特效影院、科普教室(实验室)、综合商店、学术报告、互动体验等区域。

  整个展馆以突出古生物化石为特色,兼顾其他地学知识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为特色,兼顾国内外相关内容的展示。现有馆藏标本5万余件,包括不同地质时期各类化石、各类矿物岩石宝玉石等。

  “本次名单公布后,我们是合肥首家获此称号,实现了重要突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现阶段安徽一共只有两个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还有一个是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致力打造优质科普品牌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通过不断加强自然资源科普队伍建设,鼓励具有地学专业背景的博士参与科普活动,精心打磨具有自然资源、地学特色的科普作品。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科普宣传、直播、讲解、展览等,打造出一系列有特色、有内容、有创新的科普品牌活动。《恐龙旅社》系列漫画绘本、“巢湖龙说”科普课堂、我把我讲给你听、地质研学游、博物讲堂等深受观众喜爱,2023年全年场馆超百万人次参观,成为重要的科普“网红打卡地”。

  未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将继续坚持以展示自然、传播科学为己任,丰富科普内容,充实藏品类型和数量,进一步打造优质科普品牌;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搭建综合应用管理平台,构建智慧化保护系统;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更多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大型主题科普活动、日常互动体验和特色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 吴奇 通讯员 张珊珊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