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前三季度安徽经济稳中有进 动能持续增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前三季度安徽经济稳中有进 动能持续增强

来源:安徽日报2023-10-23 09:44

  10月19日,宿州市埇桥区绿色家居产业园闼闼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内,机械手在加工木门。近年来,宿州市大力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越来越多的家居企业加速转型升级,走上“智”造之路。记者程 兆 摄

  10月18日, 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境内,航拍镜头下的马堰高速交通枢纽巍峨雄壮。通讯员 巢志斌 摄

  时至金秋,各地农田“丰”景如画,密集展会人流如织,工厂车间紧张忙碌,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江淮大地,奋楫争先的火热发展态势依旧持续。

  “起势”看上半年,“成势”看下半年,三季度是决定全年经济目标任务能否全面实现的“黄金期”和“关键期”。

  纵览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上下凝聚信心、鼓足干劲,一波波组合拳拼发展、解难题,推动经济整体向好、稳中有进,动能持续增强,成绩着实来之不易。

  农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农业是基本盘。稳住农业生产,全局就没有后顾之忧。

  观看精彩演出、品尝各地美食、体验农耕游戏、感受农业科技……9月23日,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芜湖市举办,五湖四海的游客与当地农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今年“三夏”期间,我省克服赤霉病、烂场雨等不利因素,夏粮总产达348.16亿斤,居全国第3位,实现总产增、面积增、单产增“三增”。8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早稻产量数据显示,我省早稻总产101.5万吨,比去年增产约0.4万吨,再获丰收。

  当前的江淮大地,淮北平原上农机轰鸣,皖江两岸稻浪飘香,新安江畔橙黄橘绿。我省科学调度15万台套联合收割机,精心组织好跨区作业,全省6400万亩秋粮作物收获工作正稳步推进,全年粮食预计实现“二十连丰”。

  除了秋粮“丰收在望”,今年以来,我省全力推进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等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双招双引”工作为抓手,优化专班体系,落实顶格战法,坚持“四链合一”,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563亿元,同比增长8.3%,预计全年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约1.2万亿元。

  “双招双引”项目量质双提升,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晓麦国际、皇氏集团等头部企业来皖投资兴业,一批绿色食品项目签约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1404个,投资总额2903.42亿元。

  农业产业发展更加绿色生态,绿色食品品牌持续扩容。今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95个,全省有效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6480个。

  产业升级持续加速

  世界制造业大会、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202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三季度以来,安徽一系列大型展会密集,产业界均把目光投向我省,这是不少人对经济动能持续增强最直观的感受。

  各种展会火热背后,是经济持续复苏的暖意,以及安徽深化开放、共享机遇的诚意。

  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为例,大会共组织974家企业参展,展出产品3000余件。各种全球制造业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集中亮相,展现全球制造业变革新趋势。

  这背后投射的是安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快速进阶升级。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853.7亿元,同比增长8.2%,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从汽车产业可见我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成效。安徽是全国新能源汽车版图的重要一极,起步较早、基础扎实、前景广阔。我省更是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今年1月至9月,全省汽车产量169.9万辆,同比增长45.7%;新能源汽车产量60.6万辆,同比增长76.6%。

  在产销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汽车产业总体效益也显著提升。1月至8月,全省规模以上汽车业增加值增长43.2%,增幅比全国汽车业高31.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3212.1亿元,增长45.8%,增幅比全国高34.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47.1亿元,增长285.6%,增幅比全国高283.2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相关消费快速提振。今年,每销售100辆汽车,就有近40辆是新能源汽车。在9月底举办的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期间,销售车辆18037辆,销售额超31.7亿元。

  服务业恢复向好,全省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加力实施。1月至8月,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107.2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支撑有力,规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7%;规上文化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6.1%,旅游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0.2%,均快速恢复。

  投资活力不断释放

  经济要发展,投资是“引擎”。

  8月16日,投资安徽行(昆明)恳谈会在云南举办;8月22日,投资安徽行(长春)恳谈会在吉林举办;9月10日至17日,安徽商务经贸代表团8天时间横跨两国五市,在德国柏林、法兰克福和意大利米兰举办了3场“投资安徽行”推介(恳谈)会,10月中旬,投资安徽行(伦敦)推介会举办……安徽招商的足迹遍布各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开展全产业链招商,推动招商引资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

  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安徽实际使用外资103.8亿元,同比增长22.9%;实际对外投资额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5%。

  此外,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也有力提升了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影响力,蓬勃生机的江淮大地正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福地、成就梦想的舞台。

  除了在高水平开放中持续优化外资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前三季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

  优化“融小易”金融咨询服务;搭建线上“首贷服务中心”;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近日,省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重点举措》,其中,重点指标领域提升举措66条,优化涉企服务举措48条。我省聚焦重点指标领域提升,将经营主体对要素、法治、政务、创新等方面的期盼作为改革和优化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改善安徽营商环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今年以来,我省继续以营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全省上下狠抓项目招引、强化要素保障、推进开工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扭转年初以来回落态势,1月至8月同比增长4.2%。

  其中,制造业投资贡献得到提升。1月至8月,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24.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4个百分点。制造业所有行业中,18个行业呈两位数增长,电气机械和器材、汽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6.8%、66%和24.7%。

  大项目投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1月至8月,全省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8706个,完成投资增长21.5%。全省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273个,完成投资增长54.4%。

  外贸进出口积极向好

  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一列列满载着国产汽车的中欧班列(合肥)缓缓驶出,将经二连浩特至欧洲。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目前已经成为进出口货物运输最可靠稳定的国际通道。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处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位置的安徽,利用中欧班列,建起了一条以合肥为基点、纵贯中原地区的进出口物流通道。

  来自合肥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056.5亿元,同比增长20.6%。

  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产品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前三季度,安徽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机电产品1331.1亿元,增长60.3%,占同期安徽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总值的68.7%。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持续增长,是我省近年来对外开放经济深入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前三季度,我省进出口平稳增长、积极向好,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96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3912.1亿元,增长12.1%。

  外贸结构在不断优化。前三季度,安徽省一般贸易进出口4475.5亿元,增长10.3%,占比超过七成。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持续“走俏”,合计出口303.7亿元,增长26.4%。

  令人欣喜的是,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不断扩容,成为外贸稳增长的主力军。前三季度,安徽省民营企业进出口3047.9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1.1%。

  今年是安徽自贸试验区三周年。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开放高地效应日益显现,始终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开放,带动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1472.7亿元,增长5%。其中,出口1140.2亿元,增长22%。

  2023年还未结束,距离全年收官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当前,全省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科技创新不断突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社会大局稳定有序,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随着全国经济暖意渐浓,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本版制图:吴磊

  内容整理:本报记者 许昊杰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

  • 北京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