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安徽担当”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安徽担当”

来源:安徽日报2023-02-15 09:43

  2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安徽担当”

  从粮食安全到农村改革,从建设和美乡村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安徽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安徽将全面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要改革落实到位。

  确保粮食面积只增不减,产量820亿斤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作为全年粮食工作目标的重点。

  作为农业大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发展首要任务。多年来安徽省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全国率先出台粮食生长期保护规定,在国家粮食安全考核中连续多年位居优秀等次前列。

  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820.0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站稳800亿斤台阶,稳居全国第4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安徽贡献。“不仅粮食连年丰收,而且安徽省还探索出了一条‘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优质专用粮食发展道路,去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占比74.3%;优质专用水稻占比83%。”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强调。

  着眼“十四五”的粮食安全形势,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并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措施上,文件提出,重点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政策上,重点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过去5年,安徽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96万亩,占全部建成面积的38.1%,亩均建设标准由1300元左右提高到2250元。水稻种子出口居全国第1位,13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级种业企业阵型、居全国第6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均全国领先。

  “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我们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拉紧责任链条,确保今年粮食面积只增不减,产量820亿斤以上。持续推行‘单种、单收、单储、专用’和‘按图索粮’订单式生产。”卢仕仁表示。

  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今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10万亩,统筹推进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推进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数字赋能水平。

  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建设700个以上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

  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具体部署。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过去5年,全省累计完成自然村改厕327.88万户,农村居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10708个。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9万公里、居全国第6位。2000多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有效解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根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硬件建设重点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软件上,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整合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努力成风化俗。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今年安徽省将突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新增农村改厕24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27%以上。建设700个以上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突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完成农村公路提质建设3000公里以上。继续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6%。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突出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度。推动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县域内就诊率85%左右。新增150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要不低于40%。

  探索“小田变大田”多种实现形式,新增“大托管”服务300万亩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卢仕仁表示,其中“小田变大田”和“大托管”服务改革,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写入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时代安徽农村改革的重大突破。

  安徽省鼓励各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及市县出台奖补政策推动等,因地制宜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去年,全省21个“大托管”服务改革示范县示范面积共485万亩,比原定的200万亩年度示范任务翻一番。秋种中全省40个县区开展“大托管”,示范推广面积约240万亩。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5年来,圆满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批整省试点任务,有序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过15%,家庭农场数量达23万家、居全国第1位,农民合作社数量达11.4万个、居全国第5位。

  卢仕仁说,今年安徽省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继续全力推进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的农村各项改革,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深化“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小田变大田”多种实现形式,新增改造513万亩。大力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新增“大托管”服务面积300万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二轮土地承包2024年到期的26个县(市、区)各选择1个乡镇开展省级试点。稳慎推进滁州市整市和金寨县、泗县、东至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占比由78%提高到8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由15%提高到18%,新培育产业带头人2万名以上。(记者史力)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成为“致富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