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马鞍山慈湖高新区:非凡十年铸辉煌 踔厉奋发谱新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非凡十年铸辉煌 踔厉奋发谱新篇

来源:马鞍山慈湖高新2022-09-08 23:10

  十年一树,静待花开。2012年8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慈湖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定名为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省内继合肥、芜湖、蚌埠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高新区。自此,慈湖高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走进中电泰日升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长度达200米的生产车间整洁宽敞,处处可见机器人高效运作的“身影”。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只需轻轻点击开关,便可实现自主“劳动”,现代化工业之美尽展眼前。

  ▲ 中电泰日升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马鞍山市“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和首个竣工“标准地”出让项目,中电泰日升致力于5G通讯精密结构件智能制造。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再到竣工,分别仅用了3个月和9个月时间,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主体竣工”的“慈湖”速度,树立了项目落地建设速度新标杆,为深化“标准地”改革、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慈湖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把我们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非常让人感动。”中电泰日升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长兴感慨地说,企业投产当年便实现产值2亿元。2022年,企业再次追加投资了3000万元配套新能源汽车业务,预计可实现5个亿产值。

  ▲ 智慧小镇

  中电泰日升的快速发展,正是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经过十年不断发展,慈湖高新区逐步培育形成了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电子通信、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3+1”主导产业体系,并不断向集群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节能环保及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集聚了金星钛白、立白日化、名士达新材料、皓元医药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为重点,原料药及中间体、资源循环利用等多元发展的态势,成功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电子通信和智能制造两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集聚了中国电子、中乐通信、瑞斯康达、易锐光电等科技型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重点打造智慧小镇,汇聚了云佳智能医疗、骏业智能电子设备、亚遥智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了海思达机器人等科技型企业,基本形成了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相结合的产业格局。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集聚了港口集团、联运集团、长江港口、快捷物流、长运物流等近百家物流企业,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多式联运物流产业集聚区。

  十年间,慈湖高新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服务区域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安徽省首批示范物流园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共计19项,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始终位居前列。

  创新资源集聚转化

  新兴动能加速成长

  行业排名世界第六、中国第二;今年1-7月,已完成产值33.86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额2.26亿美元……

  ▲ 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厂部

  坐落于慈湖高新区的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能够交出如此亮眼的销售数据,这与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管理、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均有着密切联系。为满足金红石钛白粉的市场需求,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已获得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参与了4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另有23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受理审查阶段。

  ▲ 双创基地

  企业与科研院校“牵手”发展,碰撞出了“1+1>2”的效果。十年来,慈湖高新区不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引进创新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的创新发展路径。与本地高校院所合作持续深入,推动安徽工业大学张良安教授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转化落地,成立安徽海思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与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国中冶水环境技术研究院等本地科研院所,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高端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中科战略新材料科创园及创新平台、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转化马鞍山中心、中国药科大学技术转移马鞍山分中心、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马鞍山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马鞍山南马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做强创新载体品牌,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着力构建“创业大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形成主体多元、梯度培育、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转化,全力打造高新区“双创”载体品牌。目前,全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众创空间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省级备案中1家;省级青年创业园1家、省级创业大学1家。截至2021年12月底,慈湖高新区拥有科技“小巨人”企业5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柔性引进院士4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83件。

  开放战略深入实施

  对接融入蹄疾步稳

  为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全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2022年7月28日下午,慈湖高新区在南京举办招商推介会,近50家南京企业、科研院所和商协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合作。与会代表纷纷对慈湖高新区投资优势、营商环境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纷纷表示近期赴慈湖高新区考察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 华旺股份

  2022年1月18日,东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数字化采集终端及成套装备研制项目正式签约;3月24日,常州威斯双联5G电子功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新材料项目“云签约”;7月14日,总投资25亿元的华旺年产3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正式签约……这不仅是慈湖高新区2022年以来招商引资“成绩单”,更是不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回首十年路,慈湖高新区立足独特的长三角区位优势,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动对内对外双向开放。2019年11月27日,慈湖高新区与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签订《推进跨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框架协议》,成立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全面推进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立足双方主导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现状,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加快推进与毗邻地区共建共治共管,与南京江宁区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开展联合执法活动。2021年11月12日,与浙江杭州青山湖科技城签署《推进跨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携手推进跨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十年来,慈湖高新区对欧对台合作水平得到日益提升,积极打造出对台青年创业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载体,并赴德国、韩国等地进行招商活动,先后引进德国埃尔普、韩国和承等企业入驻,有力推动“3+1”主导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绿色发展奋楫笃行

  看着眼前的尖担沟流水潺潺,慈湖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工程科科长笃杨觉得这几年高新区管委会的努力和付出是真的“值了”。笃杨回忆说,以前尖担沟属于黑臭水体,2016年以来,慈湖高新区以尖担沟等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开展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实施控源截污、清淤驳岸、水生态构建以及水系周边绿化提升工程,对排污企业进行严肃查处。目前,尖担沟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最终摆脱了“黑臭”的帽子。

  ▲ 湖泊塘湿地公园

  沿江企业参与长江6.5公里“防护林、防浪林”建设;湖泊塘湿地公园、邓家山遗址公园景色宜人,早上打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成了市民喜爱的休闲场所;农田林网里,一排排乔木林挺拔青翠,一座座“绿色银行”正在生成……

  十年来,慈湖高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持续提升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累计投入环境整治经费20多亿元,完成辖区全部9条黑臭水体治理,造林绿化7000余亩;大力推进慈湖污水处理厂一期扩建、雨污分流改造和化工企业雨污水在线监测工程,改造新建市政雨污分流管网67.15千米,新建重点企业环境在线监测系统60余台(套),基本完成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实现涉水企业雨污在线监测,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置率达100%。扎实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制定“1+2+N”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计划,全力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转办问题整改,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销号,尤其2016年以来,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近140家。大力整治修复两山区域约1200亩,完成复绿苗木约18万株。沿江散货码头全部建成抑尘装置和初期雨水收集系统,所有港口均配套建设船舶生活垃圾和废水接收设施,园区钢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废实现高效循环利用。持续提升园区环境,对太子大道、联合路等26条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总长度约25.8公里;实施长江岸线整治提升工程约7公里,全力打造皖苏省界生态,彻底改善湖泊塘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系统。PM_2.5和PM_10指标持续“双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较2015年提高13.1%。

  ▲ 港口码头

  择“高”而立向“新”而行

  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优质企业加速聚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走进国家级慈湖高新区,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回望来时路,在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一代代慈湖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闯过了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攻克了一道又一道关隘险阻,一点一点努力、一步一步追赶,才有了今天的“战”绩。

  开发园区是稳定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慈湖高新区如何高质量打造长三角跨区域合作样板区、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马鞍山市创新驱动示范区?关键在:择“高”而立、向“新”而行。

  择“高”而立、向“新”而行,就是要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精准发力,学会做“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在扬长补短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坚持做“加法”,努力提升园区能级。要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为抓手,发挥制造业对三次产业的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推进存量企业技改提升、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园区提质扩量增效。

  坚持做“减法”,深度挖潜要素保障。要结合“亩均效益评价”加快闲置低效用地清理,结合铸造产能和能耗评价推进转型升级,结合生态环境提升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和“散乱污”企业清理退出,“破立并举”不断挖掘内部潜力。

  坚持做“乘法”,推进创新赋能。要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工业互联创新,加快推进动能转换,奋力打造创新园区。

  坚持做“除法”,切实全面落实减负。要结合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开发园区减负,聚焦主业、轻装上阵。瞄准“沪苏浙”标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始终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忧企业之所忧,积极为企业提供前置服务、延伸服务和后续服务,主动走进企业、深入现场解决企业困难,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实干成就梦想,奋进赢得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慈湖高新区踌躇满志、未来可期!

  来源:马鞍山发布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

  • 第十九届文博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长江生态保护、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成果入选。
2023-06-06 02:40
“专精特新”是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还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2023-06-06 02:4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3-06-06 02:25
抬起针管,小心翼翼地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准确落在一件出土兵马俑的眼角。瞬间,兵马俑灰暗的眼睛,变得乌黑发亮。
2023-06-06 02:25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