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徽迎战高温“烤”验 千方百计抗旱保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安徽迎战高温“烤”验 千方百计抗旱保收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8-23 17:25

安徽迎战高温“烤”验千方百计抗旱保收

  挖井施工队在施工打井。 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合肥8月23日电 (张强徐鑫鑫)七月流火,作为中国粮食主产省份和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安徽大地正经受高温“烤”验,一场抗旱保收的战役打响。

  8月1日以来,安徽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少八成。6月1日以来,安徽平均高温日数41天,为历史同期最多,淮河以南部分地区最长连续22天无降雨。

  桐城利用大型挖机修建拦河坝,引水覆盖一万亩以上良田有效灌溉。 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8月21日实测土壤墒情显示,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偏差。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支流来水明显偏少,安徽长江干流各控制站水位均排1954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

  对此,安徽各级各部门立足抗大旱、抗长旱,把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首位,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动员部署,坚持蓄引提调并举,科学调配水源。

  桐城市一条河流断流。 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安徽省肥东县撮镇电灌工程管理处二级站,十几组提水泵同时运转,发出轰鸣声,长江水、巢湖水经过这里,被源源不断送向肥东江淮分水岭以南的丘陵地区。

  据撮镇电灌工程管理处主任王海燕介绍,今年肥东地区降雨量比往年少七成,灌区内种的早稻比较多,所以当地提早谋划,6月8日便开始提水灌溉。“泵站已满负荷运行40多天,日提水150立方米,确保了灌区农田没有受到大的灾害。”

  肥东县撮镇电灌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正在采集泵站水位数据。 韩苏原摄

  涓涓长江之水被一级级泵站提升,跨域200多公里河渠,最终流到刘锐的承包田里。看着田里缓过劲的绿油油的秧苗,刘锐提着的心放了下来。

  刘锐是肥东县牌坊乡兴庙社区种粮大户,承包了1600亩地,其中1400多亩种的是水稻。他说:“如果没有政府积极引水灌溉,所有的水稻都要绝收,因为高温时间与水稻打苞、抽穗时期重叠了,所以这次灌溉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水稻的产量。”

  种粮大户刘锐正在抽水灌田。 韩苏原 摄

  刘锐介绍,他今年只有200多亩水稻受到干旱影响,秧苗生长迟缓。刘锐准备乘着气温还高,田里放上水,进行追肥补救,促进秧苗生长。“水稻收完之后,我还要种1000亩小麦、600亩油菜。同时,还要挖塘储水,不仅要保障田里的水稻丰收,还要防秋冬连旱。”

  连续的高温天气亦导致安徽省桐城市多条河流水位走低,面临干涸,该市各乡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航拍安徽省肥东县撮镇电灌工程管理处二级站。 韩苏原 摄

  桐城市新渡镇种粮大户琚书旺说:“因为今年持续干旱,塘塥沟全部干枯,现场生产无法自救,政府已组织挖井施工队到我这来进行施工打井。每口井能灌溉到50多亩至100亩,有效地解决了水稻用水的燃眉之急。”

  据新渡镇副镇长王安雯介绍,为保粮食安全,该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引水节水,在保障群众饮用水的同时,努力为农田解渴,力争将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安全。

  种粮大户刘锐和村民一起清除淤泥,提升渠道的输水能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通畅。 韩苏原 摄

  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安徽多雷阵雨,24日起高温天气缓解。农业旱情可能将有所缓解,但河湖库塘蓄水难以得到根本改善,抗旱形势仍较为严峻。(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