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种粮农民挑上“金扁担”(粮食生产一线探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种粮农民挑上“金扁担”(粮食生产一线探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7-22 14:28

种粮农民挑上“金扁担”(粮食生产一线探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2日 第 18 版)

  皖东,凤阳县小岗村。一株株水稻秧苗,迎风摇曳。伴随阵阵轰鸣声,无人机缓缓升起,在空中沿着水田匀速前进,不一会儿,喷洒面积便超过100亩。农民程夕兵喜上眉梢:“农业机械化,真是给咱农民省了不少事!”

  皖北,太和县张槐村。徐宗付满脸笑意。不久前种下的大豆已经出苗,长势喜人。看着农机专业服务队里大型收割机、土地深耕机等“大铁牛”,老徐对夺取秋粮丰收信心满满。

  安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耕现代农业,扩面积提单产,增总产提效益。202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达817.52亿斤,居全国第四位。

  今年安徽夏粮再夺丰收,秋粮丰收有基础、有条件。江淮大地连年丰收的背后,是党中央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结果,是安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正从乡亲们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老把式”用上“新神器”

  天刚放晴,程夕兵就忙碌起来。“眼下又到了水稻追肥、打药、除草的关键时期,前几天雨水不停,得抢时间做好田间管理。”除草,老程家的田块用上了植保无人机。定好路线,遥控指挥,他盯着就行。

  “老把式”用上种田“新神器”。在政策支持下,前几年,程夕兵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农机大院。“田里有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天上有无人机,种、管、收都实现了机械化。”程夕兵打趣,“我现在是种粮的‘海陆空司令’。”

  今年夏收,安徽仅用10天就完成了4280万亩麦地的收割,比去年提前3天。怎么做到的?“这与农机设备的推广使用、更新换代有直接关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管理处处长陈发明解释。为了加大机械强农的力度,按照中央政策,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具体方案,2021至2023年,正是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周期。许多职业农机手、农机合作社,这两年添置了大量新型农机装备。

  亳州市利辛县农机手郭健今年购置了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智能化、舒适度比之前提升许多,收割效率高出一倍,“50亩麦地,半天就收完了。”出利辛到阜南,出安徽奔河南,虽然郭健今年跨区作业的时间短了、范围小了,但收麦效率高了,十来天挣了4万多元,收入比过去高了不少。

  机械化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务农。程夕兵的女婿周地帅,是一名90后。原先在外务工的他,现在天天“泡”在田里。“粮食生产早就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了,现在需要懂知识、会操作农机的人。”周地帅说,“种田只需动动手指,轻松搞定。”

  要论规模化、机械化,到种粮企业那里去看,那叫“大气派”。安徽农垦小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小岗最大的种粮企业。“在流转来的4300亩高标准农田上,我们主要种植优质小麦、水稻,全流程机械化。”公司总经理胡业奎说,在种粮企业和大户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接受了机械化。

  胡业奎算了一笔账:人工插秧,每亩地成本320元左右,一天栽一亩,费时费力、效率低。采用机插秧后,育秧、插秧机等费用加起来,每亩地花费不到240元,成本下降了,效率上来了。

  来自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夏”,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机收率超过98.5%,其中大马力、高性能收割机占25%,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目前安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1%。

  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这两天正加班加点,对一款很受市场欢迎的水稻收割机进行性能优化,以便更好服务水稻收割需要。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贡军表示,“希望用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技术,带动农业生产革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田管家”带来新模式

  水田里,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株株秧苗滑落,鲜嫩翠绿。田埂上,孙贵芹站在一旁,看着农机手操作,喜笑颜开。

  59岁的农民孙贵芹,家住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一人操持着流转来的68亩地,施肥打药、播种收割,忙得过来吗?指着远处在田间驾驶着插秧机的农机手,孙贵芹开心地笑起来:“有‘田保姆’呢!”

  几年前,孙贵芹与村委会签了合同,将土地托管给村里的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从选种到施肥,再到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全程负责。”孙贵芹掰着指头算账,通过托管,麦种、肥料更便宜,每亩成本能省160元。田管精细,今年亩均产量足比去年高出200多斤,“一亩能挣千把块钱呢!”

  120多公里外的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前进村,村民邵庆狼忙个不停。他流转的土地有400多亩。2019年,阜南县引进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建成技术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买种、田管、收割……所有流程都提供免费技术指导,邵庆狼马上与中化农业签下合作协议。

  农艺师徐旋旋成了他的“科技田管家”。今年初,一场大雨,小麦长黄斑,徐旋旋急奔田间,对病株采样,送实验室检测,制定配药、打药方案。精准施药,病害得到控制。“亏得有技术专家,否则我的粮食要减产一半!”邵庆狼说。

  农户受了益,公司也得了实惠。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江南告诉记者,企业通过规模化购销农资,可大大降低成本。通过“订单小麦”销售给下游深加工企业,还能提高附加值,“这是多赢的合作。”

  在安徽,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机保姆、科技保姆、田保姆;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各种经营形式应运而生。

  孙贵芹所在的店集村,2100多亩地通过村委会统筹,托管给了合作社,探索出一条“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路子;在亳州市蒙城县,政府统一采购防控药剂、统一对接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调度飞防机械,统防统治,成本下降、效果又好,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社会服务。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曹高飞说:“社会化服务不仅提升种植效率,还促进了小麦规模种植,带动绿色集成技术普及。”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家庭农场达21.1万个、农民合作社达11.3万个。

  高产田有了“新密码”

  “实收亩产927.02公斤,又破了全省纪录!”听到来自省市专家组的实收测评结果,亳州市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的宋来宝,开心地笑了。

  宋来宝还有件喜事:将麦子卖给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斤价格1.6元,一亩收入比往年多400多元。

  “增收密码”是什么?他嘿嘿一笑:有“优质小麦地图”呢!

  自2019年起,安徽绘制了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分布图。在省农业农村厅官网上,键入相关信息,地图便会显示,清楚标注了省内优质专用小麦的产地、品种、面积、对接联系人。宋来宝按照科技人员的指导,种下了2000亩的优质小麦。

  “通过这张地图,我们发现了企业需要的小麦品种,找到宋来宝。”金沙河面业相关负责人说,“这个专用小麦分布图就像千里眼一样,能让我们不同的企业‘按图索麦’。”

  “好种一半谷。”说起丰收秘诀,蚌埠市固镇县杨庙乡种粮大户任启良说,答案就在种子。

  起初,任启良种地,面积不大品种杂,效益总上不去。前些年,他试种新品种“安农0711”,效果不错。今年干脆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800亩,刨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达400元。

  “花了十几年,从培育成功,到通过审定,再到现在大面积推广,虽然过程不易,但从优种到丰产、优价,值了!”作为“安农0711”育种团队领头人,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很是欣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这话,涡阳县农业农村局生产室主任杨玉亭极为认同。从2020年起,涡阳县连续3年刷新全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杨玉亭说:“我们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选用优质丰产多抗品种,实施精细肥水管理、深翻埋茬一体机耕播以及机械化绿色防控,实现多打粮、打好粮。”

  科学种田,徐宗付从种粮大户变成种粮能手。随着各种农业技术的推广、升级,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智慧农业”的潜力。

  农作物病虫田间监测站正是一个缩影。苗情监测、虫情测报,以往需要跑到田间取样,如今连上手机,数据一目了然。“这个监测站覆盖周边50公里,预报准,还及时,相当于为我们种地提供了指南针!”徐宗付说。

  “大豆生长离不开土壤湿度监测,播种也和墒情监测密不可分。”徐宗付说。原来,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可以为播种时机提供参考,有了数据支撑,种起地来底气更足。农作物一旦出现植株较弱、长势不好等情况,还能通过摄像头第一时间捕捉收集信息,照片可以精确定位到田块位置,施肥打药更有针对性。

  在安徽,2021年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5%,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一系列科技强农行动正在江淮大地展开。从种业强省建设行动到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从启动“科技特派员+”到数字赋能农业行动……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看来,安徽粮食生产还存在短板与弱项,比如,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够,高标准农田比例还较低……从农业大省变身农业强省,安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 焰 游 仪 田先进)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 2025北京马拉松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
2025-10-31 10:16
近日,飓风“梅利莎”横扫加勒比地区,成为近年来影响该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
2025-10-31 10:14
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得知同事张洪章即将到“太空”出差的好消息,科研人员纷纷送上祝福:“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完成任务。
2025-10-31 10:02
据新一期《天体物理学快报》报道,LIGO-Virgo-KAGRA国际合作组织宣布,他们在去年10月和11月探测到两起极为特殊的、由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分别命名为GW241011和GW241110。
2025-10-31 09:59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从重点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6%;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3.5%,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
2025-10-31 09:57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