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7-22 14:24

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2日 第 09 版)

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 安徽省统计局

底图:合肥城市风光。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供图

  巍巍大别山,传承红色基因;滚滚江淮水,激荡发展脉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10年间,江淮大地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1年,安徽生产总值首次站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全省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十一位,人均生产总值从第二十一位上升到第十三位,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

  今日安徽,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抓住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

  盛夏时节,昌景黄高速铁路安徽段建设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高铁将于今年底通车,届时黄山市的祁门县、黟县将通上高铁,皖南地区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2年,安徽高铁运营里程仅为726公里。2019年12月1日,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段、郑州至阜阳高铁开通运营,安徽实现“市市通高铁”。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432公里,居全国前列。

  高铁之变,是过去10年间安徽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济总量居中,人均GDP靠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这样概括安徽在全国的位置。2012年,安徽生产总值位列各省份第十三位,人均生产总值则比较落后,居第二十一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科技攻关取得新突破。安徽不断深化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锚定创新共同体,加快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

  绿色共保取得新进展。安徽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与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合作备忘录》。2021年,安徽境内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2.7%,新安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整合组建省港航集团并纳入上海组合港;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经验,推出包括212项赋权事项的安徽自贸试验区清单;合肥、芜湖、蚌埠片区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金华片区开展战略合作。

  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22.6%。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安徽以“有为”争取“有位”,积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3月底,为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市工业企业用地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正式出台。此前,当地已累计开展3轮亩均效益评价,2021年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6.73万元,同比增长29.29%。

  2021年11月,安徽省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意见》,全省推进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改革。“与10年前相比,我们对高质量发展有了全新认识。”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牛弩韬说,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将有力推动全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驱动,打造产业新高地

  从谈判到签约23天,从签约到开工42天……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活动在长丰县下塘镇举行,写下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的一页。2021年7月,比亚迪与合肥市达成协议,项目一期总投资15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 500亿元以上。

  10年前,很多人印象中的安徽,还只是一个农业大省,制造业也停留在洗衣机、电冰箱等传统白色家电。

  现在,安徽在牢牢扛稳全国粮食主产区责任的同时,全省产业结构迎来巨大变化,正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2021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超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位。“家电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安徽成为制造强省赛道上的“新晋种子选手”。

  “这是安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果。”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要求“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合肥的后来居上,是一个有力例证。从生产总值千亿元量级到2020年迈上万亿元台阶,合肥仅用了14年。

  在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列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智能语音入列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落户合肥;新型显示实现“从一粒沙子到一台整机”的全链布局,成为世界重要的显示产业基地;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企业大众、蔚来、比亚迪接连落户。

  放眼全省,创新正成为安徽新的标识。

  安徽省级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成32家,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崛起,一批传统钢铁企业升级换代,农业在科技赋能中提速增效,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万亿元,以“芯屏器合”(芯片、显示屏、装备制造及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关键。从2013年开始,安徽持续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计划,10年来仅省级就累计扶持274个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2018年落户滁州,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解决重大技术难题,2021年跻身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

  2021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500多家,总数超过1.1万家。“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背后,科技创新是关键一招。”安徽省统计局局长陈军表示。

  10年间,安徽“制造”正向“智造”升级,并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建设工业互联网高地。

  2021年9月,由安徽省经信厅与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截至今年6月底,该平台集聚企业近6万家、科研人员近3000人、高校院所145家。安徽省已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30家,连接300万台设备、3215个工业APP、3114个工业模型,服务企业13826家。

  共享成果,办好民生实事

  大山深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里,村民陈泽申起了个大早,将货架上的土特产摆放整齐。2017年,陈泽申脱了贫,现在住上了两层楼。“卖土特产收入5000元,产业奖补2000元,公益性岗位每月620元……”算起家里的收入账,陈泽申对未来更有信心。

  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67岁的居民张晓健不再为吃饭发愁,“社区新建了老年食堂,方便又实惠,还能送餐上门。”

  过去10年,安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大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力度,在补发展短板,增民生福祉,提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下功夫,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2020年底,安徽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今年7月,《安徽省促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建立健全革命老区精准帮扶机制,提升革命老区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强对革命老区民生工程的投入等。

  10年间,安徽累计投入200亿元,解决20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8000多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提档升级;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倍。

  10年间,安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马鞍山、安庆、铜陵、蚌埠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131个、文化馆123个、博物馆232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提高到98%。

  10年间,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多,三级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近3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2岁多。今年,安徽拿出150亿元,实施优化公共交通、解决停车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大15分钟健身圈建设等10项暖民心行动。

  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图景,正一步步加快变成现实。(吴 焰 韩俊杰 游 仪)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百年接力,守护城市万亩林海

  • 山东:“渔光融合”共享海洋绿色资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