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徽庐江:千年古县展新颜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安徽庐江:千年古县展新颜

来源:新华社2022-06-28 15:42

  新华社合肥6月27日电(记者代群、马姝瑞)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新基地正在形成;毗邻巢湖、融入省会,独特的“后花园”优势下,精彩农旅铺设出新的“致富路”;环巢湖湿地修复保护深入推进,换来一泓清水汇入巢湖……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从深厚的历史中走来,在新时代聚焦发展,一座千年古县正在展露新颜。

  产业“走对路”让经济强起来

  走进位于庐江高新区的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电池车间,一块块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急等着要”的电池正在紧张地组装下线,生产线的另一边,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恒温房”同步施工,将于7月底前完成。

  “今年春节到现在生产一直就没有断过,全年都排满了订单,预计下半年我们将实现满产。”公司行政总监刘瑞说,目前该公司每天生产新能源电池电芯超过30万颗,客户涵盖江淮、奇瑞、北汽等整车企业,三成产品销往海外。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自2015年起,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国轩高科已先后在庐江投资成立包括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在内的3家子公司,形成了公司三分之一的电池产能。

  近年来,庐江整合资源,稳步壮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逐步建成安徽省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

  6月21日,总投资78亿元的江苏超电年产10GWH超级快充动力电池项目在庐江高新区正式签约,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年缴纳税收约3.5亿元。

  2021年,庐江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47.2亿元。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为引擎,庐江还计划到“十四五”末实现“双千双百”的奋斗目标,即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培育1家产值100亿元企业。

  省会“后花园”让农民富起来

  “村子越来越干净,河水越来越清,来的游客特别多,周末都要抢停车位。”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72岁的庐江县同大镇马河村村民高翠兰如数家珍。

  就在高翠兰家二层小楼的周围,古色古香的凉亭伫立在河边栈道上,小火车载着游客穿行于广阔田野之间,创意墙画装点着路旁一座座农家小屋……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已经成为合肥有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2019年我们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就注重保留巢湖圩区特有的风貌和文化,打好基础设施的底子。有了这些积累,我们成功引进了‘小满·稻梦空间’农旅项目,主打‘水韵圩乡’特色旅游。”马河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克勇说。

  北临巢湖、南近长江的庐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乡村风貌。目前,全县已建成精品旅游路线12条、精品民宿26家,打造出包括“小满·稻梦空间”在内的30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精彩农旅吸引了游客,也让“闲下来就不得劲儿”的高翠兰和老伴有了家门口的新工作。

  “晚上游客多,我就去水岸餐厅帮忙切菜、配菜,老伴在村口指挥交通,两人工资每个月加起来有4000多元!”高翠兰指着与自己家仅一条小河之隔的水岸餐厅,笑得合不拢嘴。

  据统计,庐江县年游客接待量由2016年的450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81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6年的3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6.8亿元。

  环巢湖治理让湿地美起来

  夏日的栖凤洲湿地,绿树浓荫、荷叶亭亭,一片片芦苇迎风摇摆。

  “这片湿地分了4个片区,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巡查。比如眼下进入夏季,蒸发量大,就要及时进行人工补水、做好水位管理。”负责栖凤洲湿地养护的滕王阁建工集团合肥分公司湿地项目部负责人张合磊说。晒得黝黑的他每天要走近2万步。

  环巢湖十大湿地中,栖凤洲湿地、马尾河湿地位于庐江境内,目前均已完成动植物恢复、水系营造、湿地生态构建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转入日常养护。

  湿地是巢湖重要的生态屏障。2012年以来,庐江县共实施湿地植被保护、恢复、重建等10个项目,完成湿地修复面积12792亩,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

  庐江县林业和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湿地所所长邵健告诉记者,对待湿地修复,庐江做到了“极尽细致”,尊重原有田园脉络,不搞大开大挖,适当调整水系,充分利用现有芦荡、荷塘、水塘布设湿地动植物。

  “我们希望形成生态稳定、景观优美、物种多样的近自然原生态湿地,让湿地尽快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他说。

  据统计,2012年以来,庐江县巢湖综合治理共获批46个项目,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到去年底,全县集镇截污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1个;7个国考断面及县级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兆河、白石天河、马漕河、小南河及金牛河等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基本建成。

  “东方白鹳、白琵鹭在这里重现身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逐渐生长繁茂,生物多样性一天天恢复,湿地生态也一天天变美。”邵健说。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