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鸟瞰陈家村
谷雨时节,走入马鞍山市雨山区陈家村圩区,眼前豁然开朗,绿浪翻滚、沁人心脾的成片小麦、油菜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
陈家村俗称陈家圩。圩子的西边是浩浩荡荡的长江,东边是弯弯曲曲的乙字河,北边是静静流淌的采石河……水是圩区的主宰,对于“不缺水”的陈家村来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祸福的根由。起初,这里只是长江东岸的一个芦苇小沙洲,江北无为、含山等地的渔民随鱼汛而来,他们筑堤垦荒,定而居之,逐渐形成了村落。后来,陈家村的莲藕、鱼蟹一度名声在外。但是,沙场遍地、洪水肆虐,让陈家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年青一代纷纷外流。
现如今,随着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的强力推进,村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芙蓉出碧水,十里稻花香,依托既有的水、田资源,陈家村开启了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长江大桥穿村而过
生态兴,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碧水蓝天,微风拂柳,站在陈家圩大堤上,极目远眺,马鞍山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目光收回,脚下长江岸线如绿色丝带铺展开来。
“别看现在陈家圩草青树绿,风景如画,但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过八旬的老教师张宏友并不是陈家村人,但从这里走上三尺讲台的他却发自肺腑地将陈家村视为“故乡”,即便现在已经随子女搬进了市区,只要一有空他还是会回到陈家村走走看看。陈家圩的过去一度让张宏友“心痛”:4000多米的长江岸线,被24家非法码头和6家船舶制造企业占领,泛黄的岸滩、飞扬的尘土、刺耳的噪音,就连河道和江滩也都受到了破坏。让张老欣慰的是,陈家圩的伤痛没有被忽视,在长江岸线的强力整治中,陈家圩内的24家非法码头和6家船舶制造企业被成功取缔拆除,沿线江堤实现全面复绿。
与此同时,在市、区、街道等多方支持下,陈家村修公路、改厕所、清垃圾,也从里到外、从点到面得到了巨大的改造,实现了人居环境的大提升。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民宅掩映在青翠中,透出一股安详、静谧的气息,仿佛一幅乡村水墨画;平坦开阔的水泥村道上,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路旁的绿化树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在点缀着鲜花绿植的美丽庭院前,村民种植的几垄小菜园生机盎然,翠绿欲滴……晚饭后,村民汪邦乾总喜欢在村子里走一圈散散步,他说,现在走在村里,感觉就像逛公园一样。
24个非法码头其中一个就是村民秦立军经营的。“原先也没有人说不能开码头,大家就一窝蜂地办起来了。”响应号召拆除码头后,秦立军在距离陈家圩大埂不远处建设了陈家村农业生态园,现在,一到周末,生态园的游客基本上爆满。“陈家村离市区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上生态农业致富路的秦立军压力小了很多,人也变年轻了。
“你看,土里的这些白色的东西就是水蛭的卵茧,再过个把星期,应该就可以孵出水蛭幼苗了。”从陕西到马鞍山,从食品加工到水蛭养殖,50多岁的邓文书在陈家村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创业”,他说,背井离乡来这儿扎根,主要是因为马鞍山的生态好,陈家村的水质好,适合水蛭生长。现如今,十分看好水蛭产业发展前景的邓文书每天热火朝天地忙着修池建塘。一年打基础,两年有起色,邓文书憧憬着10月收获的喜悦。
像邓文书一样,草莓种植户耿晓文也是“慕名而来”,扎根陈家圩种植草莓、火龙果等。“陈家圩自然条件好,交通方便,适合草莓种植、运输,而且,也便于市民来采摘。”在耿晓文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吃惯了她家草莓的“老客户”。听说她家草莓已经开始在陈家圩种植了,不少人早早就预定了“采摘体验”。
“荷花经济”成为农户增收的新引擎
莲藕肥,开启生态发展序幕
如果说长江岸线的生态整治奠定了陈家圩生态转型基础的话,那么,莲藕产业的蓬勃发展则开启了陈家圩生态发展的序幕。
出门是水,出村是圩,坐落于长江之畔的陈家村四面环水,水域面积近2000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陈家村的莲藕、鱼蟹曾声名在外。对此,张宏文老人有深刻的体会:菱角以两角扁大、壳薄肉肥红菱角为盛,享誉大江南北;莲藕亦以肥白香嫩诱人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期间解人饥饱度过荒年。老人说,陈家圩的莲藕不但解决本地村民饥荒,还供应原黄山公社其他大队如银塘、前进、同心、金山、尚甸等几个山区大队民众饥荒之需。
在种植莲藕三十多年的“莲藕种植大户”喻兴龙的记忆里,房前屋后的荷花莲藕是一直都有存在的,水面种植和养殖也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技能。靠着种植莲藕,喻兴龙养活了一大家子,并且在村里率先富了起来。在老喻等示范户的带动下,陈家村的莲藕、莲子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种植水面接近1000亩,每亩莲藕、莲子收入近万元,“荷花经济”俨然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栽得连片藕,自有游人来,陈家村的“荷叶田田”吸引了众多游客。陈家村的两委班子也琢磨起了发展莲藕休闲旅游农业的“文章”。在陈家村村党委书记徐先斌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罐来自“江苏金湖”的莲藕汁。这是市、区组织党员干部到江苏金湖县考察学习时,对方提供的招待产品,徐先斌舍不得喝收藏了起来。“莲藕分九孔和七孔两种,九孔莲藕细而长、脆嫩香甜,七孔藕则短而且粗,产量很高。陈家圩传统的莲藕就是更美味的九孔莲藕。”徐先斌介绍说,一直以来,陈家圩的村民就是单纯地卖鲜莲藕、鲜莲子,经济效益有限。“但如果发展莲藕、莲子深加工,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就业的问题,而且可以提升莲藕产业经济价值,增加村民以及村集体收入”。
结合正在规划中的滨江田园综合体建设,徐先斌透露,陈家村计划利用水面优质资源,发展水产(螃蟹、龟鳖、黑鱼)养殖,进一步丰富荷花种植品种,延伸莲藕产业链,振兴乡村休闲观光产业,让水面养殖种植真正地实现“落地生金”,带动乡村振兴。
陈家村一角
稻花香,品好质优“粮满仓”
“现在哪有年轻人种田呢,早就都不种了!”87岁的老人贾金宝站在房前的院子里望着远处的自家稻田,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曾经,贾金宝就是靠着拾掇家里的6亩田养活了一家子。可是,儿女们成家立业后都纷纷搬进了城里,没有一个“继承”他的锄头。前几年,老人还能靠着“家长权威”将子女们喊回来帮忙,可是,当下,子女们每天都要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干脆理直气壮地“没收”了老人的锄头。“以前,靠着种植水稻、油菜等,还能解决一家人的饭碗问题,现在呢?外面到处都是挣钱的机会,谁还愿意吃种田的苦呢?何况,种田本来就不赚钱!”贾金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风调雨顺、照料得当,水稻亩产也就在1200斤左右,以每斤价格在1.2元算,刨去种植成本,几乎没有什么收益。
“要不是就在家门口上班,种亩把田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也满足一下自家吃粮需求,否则哪有我这个年纪的人种田呢!”46岁的徐先弟家有三亩多田,除了那块位置偏远的水田留着自己种以外,其他的都租了出去,平均一亩每年流转费1200元。徐先弟说,儿子今年23岁了,目前在开发区一家企业上班,陈家村80后、90后压根就不知道田是怎么种的。
“种普通水稻确实不赚钱。种植水稻的出路,就是要种植优质水稻,发展全产业链经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徐先斌说,以前水稻最低保护价较高,农民大多种植普通稻谷,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少,现在,随着国家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普通水稻种植收益下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而优质稻粮产量高、价格好,每亩纯收益就比较可观。徐先斌说,想要提高水稻附加值,还必须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对此深有研究的徐先斌介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全国各地十分重视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涌现出吉林大米、广西香米、江苏“苏米”等一批品牌大米,有效带动了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促进农民增收。“陈家圩有良田4000来亩,如果整理集中种植优质水稻,效益应该还是相当可观的。”徐先斌透露,为了更好地进行优质水稻田的改造,陈家村计划将村民手中的田地进行集中流转、集中整理和集中出租。“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25个自然村土地的摸底工作,也征求了全体村民意见。”徐先斌说,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村民们对此都很支持和期待。
“村民的支持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徐先斌和村两委班子不敢懈怠,他们立志要带领4000村民发展生态米油、绿色菱藕、休闲农旅三大产业,共同打造产业引领、生态宜居、农民富裕的水韵陈家村。
(陈峰 张令琪 余萍 邵纪明 张梦婷 何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