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来源:马上新闻2021-04-30 14: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鸟瞰陈家村

  谷雨时节,走入马鞍山市雨山区陈家村圩区,眼前豁然开朗,绿浪翻滚、沁人心脾的成片小麦、油菜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

  陈家村俗称陈家圩。圩子的西边是浩浩荡荡的长江,东边是弯弯曲曲的乙字河,北边是静静流淌的采石河……水是圩区的主宰,对于“不缺水”的陈家村来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祸福的根由。起初,这里只是长江东岸的一个芦苇小沙洲,江北无为、含山等地的渔民随鱼汛而来,他们筑堤垦荒,定而居之,逐渐形成了村落。后来,陈家村的莲藕、鱼蟹一度名声在外。但是,沙场遍地、洪水肆虐,让陈家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年青一代纷纷外流。

  现如今,随着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的强力推进,村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芙蓉出碧水,十里稻花香,依托既有的水、田资源,陈家村开启了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长江大桥穿村而过

  生态兴,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碧水蓝天,微风拂柳,站在陈家圩大堤上,极目远眺,马鞍山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目光收回,脚下长江岸线如绿色丝带铺展开来。

  “别看现在陈家圩草青树绿,风景如画,但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过八旬的老教师张宏友并不是陈家村人,但从这里走上三尺讲台的他却发自肺腑地将陈家村视为“故乡”,即便现在已经随子女搬进了市区,只要一有空他还是会回到陈家村走走看看。陈家圩的过去一度让张宏友“心痛”:4000多米的长江岸线,被24家非法码头和6家船舶制造企业占领,泛黄的岸滩、飞扬的尘土、刺耳的噪音,就连河道和江滩也都受到了破坏。让张老欣慰的是,陈家圩的伤痛没有被忽视,在长江岸线的强力整治中,陈家圩内的24家非法码头和6家船舶制造企业被成功取缔拆除,沿线江堤实现全面复绿。

  与此同时,在市、区、街道等多方支持下,陈家村修公路、改厕所、清垃圾,也从里到外、从点到面得到了巨大的改造,实现了人居环境的大提升。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民宅掩映在青翠中,透出一股安详、静谧的气息,仿佛一幅乡村水墨画;平坦开阔的水泥村道上,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路旁的绿化树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在点缀着鲜花绿植的美丽庭院前,村民种植的几垄小菜园生机盎然,翠绿欲滴……晚饭后,村民汪邦乾总喜欢在村子里走一圈散散步,他说,现在走在村里,感觉就像逛公园一样。

  24个非法码头其中一个就是村民秦立军经营的。“原先也没有人说不能开码头,大家就一窝蜂地办起来了。”响应号召拆除码头后,秦立军在距离陈家圩大埂不远处建设了陈家村农业生态园,现在,一到周末,生态园的游客基本上爆满。“陈家村离市区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上生态农业致富路的秦立军压力小了很多,人也变年轻了。

  “你看,土里的这些白色的东西就是水蛭的卵茧,再过个把星期,应该就可以孵出水蛭幼苗了。”从陕西到马鞍山,从食品加工到水蛭养殖,50多岁的邓文书在陈家村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创业”,他说,背井离乡来这儿扎根,主要是因为马鞍山的生态好,陈家村的水质好,适合水蛭生长。现如今,十分看好水蛭产业发展前景的邓文书每天热火朝天地忙着修池建塘。一年打基础,两年有起色,邓文书憧憬着10月收获的喜悦。

  像邓文书一样,草莓种植户耿晓文也是“慕名而来”,扎根陈家圩种植草莓、火龙果等。“陈家圩自然条件好,交通方便,适合草莓种植、运输,而且,也便于市民来采摘。”在耿晓文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吃惯了她家草莓的“老客户”。听说她家草莓已经开始在陈家圩种植了,不少人早早就预定了“采摘体验”。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荷花经济”成为农户增收的新引擎

  莲藕肥,开启生态发展序幕

  如果说长江岸线的生态整治奠定了陈家圩生态转型基础的话,那么,莲藕产业的蓬勃发展则开启了陈家圩生态发展的序幕。

  出门是水,出村是圩,坐落于长江之畔的陈家村四面环水,水域面积近2000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陈家村的莲藕、鱼蟹曾声名在外。对此,张宏文老人有深刻的体会:菱角以两角扁大、壳薄肉肥红菱角为盛,享誉大江南北;莲藕亦以肥白香嫩诱人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期间解人饥饱度过荒年。老人说,陈家圩的莲藕不但解决本地村民饥荒,还供应原黄山公社其他大队如银塘、前进、同心、金山、尚甸等几个山区大队民众饥荒之需。

  在种植莲藕三十多年的“莲藕种植大户”喻兴龙的记忆里,房前屋后的荷花莲藕是一直都有存在的,水面种植和养殖也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技能。靠着种植莲藕,喻兴龙养活了一大家子,并且在村里率先富了起来。在老喻等示范户的带动下,陈家村的莲藕、莲子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种植水面接近1000亩,每亩莲藕、莲子收入近万元,“荷花经济”俨然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栽得连片藕,自有游人来,陈家村的“荷叶田田”吸引了众多游客。陈家村的两委班子也琢磨起了发展莲藕休闲旅游农业的“文章”。在陈家村村党委书记徐先斌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罐来自“江苏金湖”的莲藕汁。这是市、区组织党员干部到江苏金湖县考察学习时,对方提供的招待产品,徐先斌舍不得喝收藏了起来。“莲藕分九孔和七孔两种,九孔莲藕细而长、脆嫩香甜,七孔藕则短而且粗,产量很高。陈家圩传统的莲藕就是更美味的九孔莲藕。”徐先斌介绍说,一直以来,陈家圩的村民就是单纯地卖鲜莲藕、鲜莲子,经济效益有限。“但如果发展莲藕、莲子深加工,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就业的问题,而且可以提升莲藕产业经济价值,增加村民以及村集体收入”。

  结合正在规划中的滨江田园综合体建设,徐先斌透露,陈家村计划利用水面优质资源,发展水产(螃蟹、龟鳖、黑鱼)养殖,进一步丰富荷花种植品种,延伸莲藕产业链,振兴乡村休闲观光产业,让水面养殖种植真正地实现“落地生金”,带动乡村振兴。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陈家村一角

  稻花香,品好质优“粮满仓”

  “现在哪有年轻人种田呢,早就都不种了!”87岁的老人贾金宝站在房前的院子里望着远处的自家稻田,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曾经,贾金宝就是靠着拾掇家里的6亩田养活了一家子。可是,儿女们成家立业后都纷纷搬进了城里,没有一个“继承”他的锄头。前几年,老人还能靠着“家长权威”将子女们喊回来帮忙,可是,当下,子女们每天都要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干脆理直气壮地“没收”了老人的锄头。“以前,靠着种植水稻、油菜等,还能解决一家人的饭碗问题,现在呢?外面到处都是挣钱的机会,谁还愿意吃种田的苦呢?何况,种田本来就不赚钱!”贾金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风调雨顺、照料得当,水稻亩产也就在1200斤左右,以每斤价格在1.2元算,刨去种植成本,几乎没有什么收益。

  “要不是就在家门口上班,种亩把田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也满足一下自家吃粮需求,否则哪有我这个年纪的人种田呢!”46岁的徐先弟家有三亩多田,除了那块位置偏远的水田留着自己种以外,其他的都租了出去,平均一亩每年流转费1200元。徐先弟说,儿子今年23岁了,目前在开发区一家企业上班,陈家村80后、90后压根就不知道田是怎么种的。

  “种普通水稻确实不赚钱。种植水稻的出路,就是要种植优质水稻,发展全产业链经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徐先斌说,以前水稻最低保护价较高,农民大多种植普通稻谷,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少,现在,随着国家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普通水稻种植收益下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而优质稻粮产量高、价格好,每亩纯收益就比较可观。徐先斌说,想要提高水稻附加值,还必须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对此深有研究的徐先斌介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全国各地十分重视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涌现出吉林大米、广西香米、江苏“苏米”等一批品牌大米,有效带动了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促进农民增收。“陈家圩有良田4000来亩,如果整理集中种植优质水稻,效益应该还是相当可观的。”徐先斌透露,为了更好地进行优质水稻田的改造,陈家村计划将村民手中的田地进行集中流转、集中整理和集中出租。“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25个自然村土地的摸底工作,也征求了全体村民意见。”徐先斌说,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村民们对此都很支持和期待。

  “村民的支持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徐先斌和村两委班子不敢懈怠,他们立志要带领4000村民发展生态米油、绿色菱藕、休闲农旅三大产业,共同打造产业引领、生态宜居、农民富裕的水韵陈家村。

  (陈峰 张令琪 余萍 邵纪明 张梦婷 何玲玲)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024-11-22 04:30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2024-11-22 04:30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2024-11-22 10: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2024-11-22 04:30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2024-11-22 04:20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4-11-21 09:14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024-11-21 09:12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024-11-21 09:10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21 09:09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2024-11-21 09:09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2024-11-20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2024-11-20 09:24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2024-11-20 09:20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2024-11-20 09:19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2024-11-20 09: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