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工人对刚下线的轴承进行检测。 王锐摄
从地理位置看,安徽是长三角的一道屏障,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是长三角地区直面洪汛的头一站。从经济分工看,安徽是长三角的一块腹地,智力、劳动力和能源等资源,为长三角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支撑。从发展现状看,安徽科研实力“异军突起”,省会合肥创造了一个个投资神话……
4月19日起的一周时间里,记者跟随“皖美”安徽集中采访团,走进宣城、芜湖、马鞍山等多地,探寻江苏这位“邻居”的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协奏曲”
“不为锅巴饭,不绕锅台转。”在皖南地区,用米饭做成的锅巴是当地传统食品,深受民众喜爱。抗战时期新四军进驻云岭,锅巴成了新四军野战时的主要战备粮之一,并留下了“北有黄桥烧饼,南有云岭锅巴”的美赞。如今打开淘宝,输入“云岭锅巴”,蟹黄味、海苔肉松味、香辣味……各种符合当下年轻人挑剔味蕾的“口味锅巴”,已成为安徽的“美食名片”。
而这些广受好评的锅巴零食,都产自扎根安徽泾县的云岭星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开厂房大门,一股糯米的酥润清香扑鼻而来,只见封闭式车间长长的流水线上,蒸好的大米从一端倒入,经过沿途的烘烤等流程,出来时就成了一片片金灿灿、脆嘣嘣的锅巴。
借“锅巴”的东风,2016年,安徽云岭星火与云岭镇政府合作共建了云岭镇“扶贫直通车”基地,通过收购售卖贫困户农产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18年,公司成立了扶贫基金,每卖出一袋锅巴,就向镇里的扶贫基金捐赠1角钱,截至2020年年底,已累计捐赠76万元。
安徽云岭星火董事长王静华介绍,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公司以云岭锅巴产业为基础,云岭红色文化为背景,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2019年,小镇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亿元。
乡村振兴,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芜湖南陵县澄桥村杨涝组的文体活动广场上,花草点缀、绿树环绕,别致的六角凉亭——议事亭是村民商量大事小情的好去处。可仔细看看,大到一条水泥路,小到一株红枫树,都用牌子清晰地写明捐赠人。原来,这一切都是村民“共治”的成果。
“杨涝组56户209名村民自筹资金6万余元建设村民广场,村致富能手无偿捐出自家风景树移栽到广场,贫困户、困难户主动出力,搜集、搬运形态各异的石头来装饰广场。”三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玮介绍,除了村民自筹,三里镇还大力支持村里申报公益性项目等各项资金,为村民广场实施道路硬化、搭建休闲凉亭、安装广场路灯。如今,全镇17个村居正逐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新风貌。
产业升级“交响曲”
“每三辆奔驰宝马,就有一辆轴承来自广德。”这不是一句大话,而是广德中隆轴承有限公司的真实写照。
走进中隆轴承车间,映入眼帘的就是保时捷汽车轴承生产专线,这条全自动流水线正井然有序地生产,旁边却几乎看不到工人。“公司一个月可以生产1500万套轴承,宝马、奔驰、保时捷等车企都是我们的客户。”该公司负责人说。
来自浙江的中隆轴承是广德市借助长三角区位优势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广德,是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在不到十年时间里,这里迅速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广德市发改委副主任戴航介绍,截至2020年12月,这个特色产业集群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整车生产企业2家,重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8家,零部件制造商100余家,研发、认证、测试服务企业2家,形成了完备的汽车产业链,成为安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在芜湖,一个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的“生态圈”也正熠熠生辉。走进芜湖市双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伸缩机、转弯机、自动分拣系统等快递物流分拣设备正批量投入生产。“货车到达目的地后,自动伸缩机伸进货车车厢,自动将包裹一件件‘搬’上输送履带,减少了人力卸货搬运成本。进入分拣环节后,货件会被系统扫描、识别,自动传送到下一个分拣环节,并全程自动上传信息。”公司生产总监杨周介绍,该智能分拣系统可实现每套设备每小时分拣3.2万件,效率比人工分拣提高2至3倍。
栽得好梧桐,引得凤来栖。2017年,国家邮政局确立芜湖市南陵县为首家“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自那以来,南陵县先后同顺丰、“三通一达”、百世等国内龙头快递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行业巨头的带动下,一批业内知名的配套企业相继落户,不出南陵县就能完成整套物流装备的集成,小到电滚筒、链条板,大到电机、滑床,都能搞定。
截至目前,南陵县已累计签约落户并培育行业龙头及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关联企业84家,签约投资额73亿元,2020年,南陵县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20多亿元,对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2.6%,直接带动就业2100余人。
生态绿色“变奏曲”
站在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的观景平台上,春雨淅沥,江水浩荡,白鹭翩跹……春到薛家洼,一幅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别看这儿现在是马鞍山的‘城市生态客厅’,过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站在这儿,泥都能没到小腿。”马鞍山花山区原三大一强办公室主任高旭东说,薛家洼生态园地处长江东岸,986亩土地上曾集中着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固废堆场,还聚集着大量危旧民居、渔民作业船以及住家船,可谓“滨江不见江”。
从脏乱渔港到打卡胜地,薛家洼的华丽转身发生在两年前。2019年4月至7月,马鞍山开展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一举拆除长江沿线非法码头158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整治“散乱污”企业699家,清理固废堆放点62处。为了让“工业锈带”成为“生态秀带”,马鞍山岸线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使用本地树种复绿补绿,保留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打造原生态的滨江湿地公园,解决了马鞍山“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问题。
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民也有了岸上新生活。2019年4月,马鞍山在安徽全省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禁渔和渔民退捕转产,5146条渔船全部拆解,1.1万渔民“洗脚上岸”。为了让渔民平稳转产,马鞍山市加大政策帮扶力度,保证上岸渔民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转产后,有的渔民在周边企业上班,有人从事水产养殖,有人乔迁新居,还有几户渔民合伙开了家政公司,日子更红火了。
相似的生态嬗变仍在上演。马鞍山因矿而兴,马钢是马鞍山这座“钢铁”城市的名片。南山地区铁矿床储量丰富,是马钢的主要“粮仓”,而承载着百年开采史的凹山采场,在累计奉献出2亿多吨矿石的同时,也从海拔180米的山峰被开采成负215米的深坑,留下了“华东第一大露天矿坑”。
2017年6月5日,凹山采场完成了最后一次爆破。一声绝响之后,凹山采场作为铁矿石生产基地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经过两年的生态修复,如今,昔日亚洲最大的铁矿坑已被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取代。“从‘铁矿山’变成‘绿水青山’,从‘生态伤疤’到‘城市花园’,百年凹山见证着马鞍山的绿色发展。”在南山矿工作了40年的退休职工陈启贵诉说着凹山的前世今生,“凹山,已再度成为马鞍山人民的骄傲。”(记者沈佳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