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清晨7点,集宁区桥西天桥零工市场刚开门,务工人员马刚就攥着登记本凑到岗位公告栏前,笔尖在“家政服务”字样下轻轻标记。“以前找活儿‘碰运气’,现在来这儿登记就行,活儿是不愁找,还能喝热水。”马刚这句朴实的感慨,正是集宁区就业服务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

这座2025年4月启用的公益性零工市场,2000平米的空间里不仅备足热水,设置休息区,更依托全区高效运转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岗位信息实时更新、求职需求即时登记,彻底打破“信息孤岛”困境。这一暖心服务场景,只是集宁区织密就业服务网络的一个缩影。
为扩大服务覆盖面,集宁区将10个原有就业服务窗口升级为标准化就业服务站,同时在万达广场等核心商圈新建5个站点,把服务触角直接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企业聚集地。“服务站不是简单的‘挂号窗口’,而是集登记、匹配、咨询于一体的‘就业枢纽’。”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雷强介绍,通过站点优化,就业服务规模从15万人次提升至23万人次,覆盖率达95%。

阵地建起来,更要让服务“活”起来。集宁区精准瞄准企业用工与群众求职的“供需错位”痛点,建立产业用工统筹调度机制,将产业落地、招商引资与用工保障捆在一起抓,定期梳理企业缺工清单和劳动力求职清单,推动岗位与人才精准“双向奔赴”。
政府搭台的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显著。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王玉玉对此深有感触:“通过就业服务中心对接,我们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立合作,今年秋季收到了大批技术类大学生简历。”数据显示,全区全年组织线上线下招聘15次以上,推送岗位信息100期,这种“企业点单、政府派单”的精准服务模式,有效打通了就业供需的“中梗阻”。
如果说精准对接让群众“有活干”,技能提升则能让群众“干得好、留得住”。集宁区将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牢牢绑定,确保劳动者“学即有用、训即能岗”。
集宁国际皮草城销售张丽的成长颇具代表性:“以前卖货全凭嘴说,参加培训后,懂了搭配技巧、会了客户维护,现在月收入也有所增加。”
各类培训机构也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乌兰察布志达职业培训学校推出的“培训+就业”模式,将绘画培训与文化产业园岗位直接挂钩,帮助应届毕业生实现“培训即就业”。

2025年,全区新增技能人才3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0人。针对养老护理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我区还定制差异化培训课程,切实提升特殊群体的就业竞争力,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就业服务既要覆盖广泛,更要精准聚焦。集宁区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推出专项举措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托底护航”。“稳住了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基于这一理念,我区精准施策:为高校毕业生开发见习岗位100个以上,定期发布岗位募集公告;为退役军人及大龄失业人员开展“访企拓岗”,推动企业针对性释放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公益岗位托底安置,用政策温度兜牢民生底线,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说稳就业是民生保障的“底线工程”,那么促创业就是扩大就业的“倍增工程”。我区着力优化创业生态,从资金支持到政策服务,为创业者全程护航。
北京沪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负责人靳超坦言:“初创时,是集宁区就业服务中心帮我们渡过难关,现在我们也能带动更多人就业了。”
目前,集宁区已落实多项创业扶持政策: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30万元、期限3年;小微企业贷款最高400万元、期限2年;对带动3人以上就业并缴满1年社保的创业者,发放2万元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稳定运营3年以上的再补2万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让创业主体不断涌现,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充分显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这些实打实的举措,共同构筑起集宁区就业保障的坚固防线。但就业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集宁区将继续以建强服务网络为基础、以精准对接为抓手、以技能提升为支撑、以创业扶持为动力,扎实推进就业促进行动,既守住民生底线,又激活发展动能,让每一位奋斗者都能在这片热土上实现就业梦想。
编辑 / 王晶晶 乔敏敏 郭颖
来源 / 集宁区融媒体中心 石银兰 张家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