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周一清晨7点,福建晋江市梅岭街道蔡厝社区活动中心的“爱心早餐分发点”暖意融融。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将热气腾腾的闽南特色咸粥、菜粿等早餐分发给前来领取的环卫工人,同时,另一组“社工+志愿者”搭档正提着保温餐盒,为社区行动不便的高龄空巢老人上门送餐。这是晋江市民政服务站主导的“晨光暖心”爱心早餐公益服务项目的日常场景,自启动以来,已累计提供爱心早餐2300余份,让环卫工人、困难群体等特殊群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晋江温度”。
作为晋江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社区,蔡厝社区面临着双重民生痛点:一方面,周边环卫工人凌晨3-4点即上岗作业,长期面临“热早餐难寻、营养餐难求”的困境,肠胃健康问题频发;另一方面,社区内65周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因身体、经济等原因陷入“做饭难、吃饭难、营养差”的窘境。与此同时,传统民生服务中单一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模式显现瓶颈。而另一边,晋江本地日益壮大的公益慈善力量却因缺乏对接渠道存在资源闲置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以梅岭街道民政服务站为实践主体的晋江市民政服务站主动牵头,联合蔡厝社区党总支部、福建省医养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惠安县惠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泉州慈善一家亲助困协会、蔡厝社区工会驿站等多方力量,共同发起“晨光暖心”爱心早餐公益服务项目,探索“民政服务站主导、社工牵头、公益组织执行、社区深度参与”的公益资源精准对接模式,为基层民生服务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晋江经验”。
项目启动之初,晋江市民政服务站联动蔡厝社区居委会、网格员及居民代表,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研+数据核查”的三维模式,全面摸清服务需求。累计走访23户困难老人,回收有效问卷86份,精准掌握了50名环卫工人的作业点位、早餐时段,以及困难群体的行动能力、饮食偏好等信息,建立起“分类分级”的需求台账,为服务精准落地奠定基础。
在资源整合方面,项目创新构建“本地枢纽+社区微循环”的晋江路径。以泉州慈善一家亲助困协会为本地公益枢纽,依托晋江市民政系统公益资源库、本地爱心企业名录及线上公益平台,筛选契合需求的合作伙伴,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匹配清单”的“三单联动”对接模式。截至目前,已链接晋江本地公益慈善资金1.5万元,对接爱心企业捐赠米面油、鸡蛋等食材累计价值0.51万元,招募并培训志愿者32名,构建起“本地资金+本地物资+本地人力”的可持续资源补给链条。
“政社企邻专”多元协同的服务框架是项目成功的核心支撑。晋江市民政服务站承担整体规划、跨部门协调与监督管理职责,每月召开多方协调会破解实施难题;惠安县惠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团队负责需求深化、资源对接与服务跟踪,针对糖尿病老人等特殊群体精准调整早餐配方;泉州慈善一家亲助困协会负责早餐品质把控、配送落地,结合晋江饮食习惯定制营养菜单;蔡厝社区居委会提供活动场地,组织居民志愿者参与送餐服务,开展“邻里送餐”拉近情感距离;福建省医养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专业营养支持,制定符合中老年群体的早餐标准,搭建服务对象健康档案,实现“早餐服务+健康监测”联动。
为确保项目长效运营,项目建立了“四维评估+社区反馈”的常态化评估体系。从服务覆盖面、服务满意度、资源使用效率、社会影响力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同时通过居民代表座谈会、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收集反馈。数据显示,项目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8%,环卫工人肠胃不适投诉率下降60%,困难老人营养不良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在宣传推广方面,通过新福建客户端、《晋江经济报》、社区宣传栏等多个渠道进行报道,累计获得3篇本地媒体报道,带动2家新爱心企业加入,志愿者队伍增至45人。
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特殊群体的早餐难题,更培育了“邻里互助、慈善向善”的社区氛围。蔡厝社区居民自发成立“邻里互助队”,将服务延伸至困难老人日常照料;晋江某食品企业主动提出长期提供食材支持,推动公益精神在全社会传播。目前,该模式已被晋江2个街道的民政服务站借鉴,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晋江市民政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晨光暖心”项目提炼出的“需求精准识别、资源本地整合、多方协同服务、成效常态评估”长效运营机制,是“晋江经验”在民生服务领域的生动实践。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推动全市民政服务站公益服务体系完善,让“民政温度”覆盖更多特殊群体,为晋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的“民生力量”。(吴朝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