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时代对青年的深情召唤,更是无数有志青年用脚步践行的铮铮誓言。当一批批高学历的青年走出“象牙塔”,主动投身于广袤的基层沃土,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青年干部们正以青春为笔,以实干为墨,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担当答卷”。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千头万绪,条件相对艰苦。面对城市里的优渥机会,选择基层,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它意味着要告别“书生气”,主动融入“泥土香”;意味着要放下“学历光环”,甘当“小学生”。青年干部们深知,唯有真正沉下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读懂“民情日记”,才能在走村入户中熟悉乡音、感知冷暖,在田间地头里了解农事、掌握实情。这份“向下”的姿态,不是被动的“被安排”,而是主动的“我要去”,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自觉行动,是担当精神最朴素的起点。
青年干部的担当,不是喊在口号里的,而是体现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的。他们敢于直面征地拆迁、矛盾调解等“烫手山芋”,在“啃硬骨头”中磨砺沟通协调的韧劲;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产品销路而奔波,用新理念、新技术为乡村注入活力;他们耐心倾听群众诉求,从解决一户家庭的住房安全,到协调一个小区的停车难题,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心上、落在行动。正是这些看似琐碎却关乎民心的“小事”,汇聚成了青年干部担当作为的“大事”。他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真正从“外来客”变成了群众信赖的“自家人”。
这份“担当答卷”,最终要落脚于“为民初心”的永恒坚守上。担当的根源在于初心。青年干部在基层的磨砺中,不断叩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他们逐渐明白,政策文件里的每一个字,最终都要转化为群众脸上的笑容和手中的实惠。因此,他们努力将专业的政策解读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将刚性的制度执行融入有温度的“人情味”。这份担当,是暴雨中为独居老人转移物资的彻夜守护,是为留守儿童点亮“微心愿”的温暖陪伴,是为优化办事流程而反复钻研的执着。它让冰冷的政策有了温度,让遥远的政府变得亲近,也让他们自己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校准人生航向,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基层实践中愈发纯粹、愈发坚定。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基层的热土,是青年干部成长的“练兵场”,更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青年干部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担当诠释忠诚。他们书写的这份“担当答卷”,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脚踏实地的温度与力量。当无数这样的青春答卷在基层大地铺展,必将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伟力。(代华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