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复合型街区,通州区九棵树街道立足辖区特点,创新构建多元共治“四同”机制,推动“四同聚力,九树成林”的宜居社区建设。
党组织与社区组织同向谋划
锚定治理方向
以党建引领把准治理航标。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明确党组织“定方向、搭平台、强保障”的定位,构建“党工委-党建协调委员会-基层党组织”纵向到底、“街道党组织-社区党支部-党员骨干”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纵向上,健全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机制;横向上,统筹建立5个行业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将社区干部、楼门长、城管、民警、网格员等八类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闭环运行模式。
以临时支部攻坚重点项目。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中,街道将党建引领挺在前,牵头建立由街道、社区、参建单位、居民代表等组成的临时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以云景里小区为例,改造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规范设置群众接待点、协商议事厅、服务公示栏,同步组建党员先锋队,组织片区党员和社区在职党员等入户开展政策宣讲、方案说明,有效凝聚居民共识,实现“支部建在项目上、难题化解在一线”。
以社区组织凝聚治理民心。街道明确社区社会组织“聚民意、提方案、促落实”的定位,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牵头作用,打破“社区工作者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动员居民骨干与社区工作者结对问需。云景里小区在改造期间,社区居委会带领楼门长、社区社会组织带头人等开展问需工作,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共收集方案设计阶段建议132条、施工单位入场阶段建议190条。针对专业性较强的治理问题,建立“居民+专业机构”双审制,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代表、专业机构人员共同对方案进行商讨审议,确保治理方案既符合安全建设标准又能融合民意。

▲云景里老旧小区改造设计阶段充分征求居民意见
社区居民与社会单位同步动员
激活参与动能
搭建协商平台,激发居民参与“乘数效应”。街道积极打造“树下贤聊”等协商议事平台,形成“提出问题-共议方案-落实成果”的协商闭环。围绕居民广泛关注的路面维修、停车位规划、小区绿化等小切口事项,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小微工程、新芽项目等专题议事会,让居民在“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中提升获得感。2024年,街道依托协商平台推动开展14批小微工程,涉及涵盖地面、墙面、绿化、管线、自行车棚等60余个修复项目,回应解决居民诉求150余个。
构建共治联盟,放大资源整合“叠加效应”。街道推动成立商居同盟,以“居民得实惠、商家得市场、全民做公益”为导向,有效拓展区域化党建同心圆。同时,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共建清单“三项清单”工作制度,整合社会单位资源,带动53家社会单位根据自身在党建、行政、人力资源、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精准对接社区居民需求,通过党建协调委员会共商共议,合力解决社区治理问题,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建强楼门长队伍,激活多方参与“雁阵效应”。通过“选育用激宣”人才培养机制,街道旨在建强楼门长队伍,将其打造为政策宣传、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的中坚力量,并实现楼门长队伍在社区全覆盖。在塔楼商品房、商住混合等类型社区推行“双楼门长制”,吸纳居民、物业人员、商户加入楼门长队伍,让网格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每一户居民家门口。在实施改造的小区中,创新“施工楼栋管家”服务模式,由施工方以楼栋管家的身份承担起临时楼门长职责,参与居民答疑、矛盾化解等治理工作,实现改与治的同频共振。该模式被北京市住建委推广至全市范围应用。

▲街道动员辖区居民、物业、银行、地产中介等人员加入楼门长队伍
社区组织与专业组织同频参与
提升治理精度
着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壮大共治力量。街道层面成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带动居民与街道、社区合力破解物业管理、公共空间使用等难题,发展治理“第一伙伴”。持续培育公益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微环境治理、楼道美化、文明养宠宣传等服务,带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有效减少老旧小区堆物堆料等投诉。同步推动商企社区组织建设,促进其实现自我管理。例如,针对群租房治理问题,街道推动成立房地产中介群众自治协会,促成其成员签订不经营群租房承诺书,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实现有机结合。
精准引入专业组织,驱动精细供给。针对各社区差异化需求,街道精准引入环保、法律、规划等专业组织,推动治理难题逐项破解。例如,引入环保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讲师培训,培养出一批懂分类、会讲解的居民讲师,形成“专业带业余”的传播链,持续带动小区垃圾分类有效实施;组建“闻风即动”法律服务团队,全年深入社区一线,围绕空调外机滴水、阳台漏水等引发的邻里纠纷进行现场调解,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与城市规划团队合作开展金侨时代家园新芽项目,将原本老旧的水池花坛改造成一处名为“生命之环”的全龄友好公共空间,进一步激活老旧小区公共区域,该项目成功入选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促进双组织联动,提升服务效能。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与专业组织围绕治理问题,以“问题共研-方案共议-服务联合”的闭环协作实现有效联动。社区社会组织依托“熟人网络”捕捉居民停车难、心理健康、高空抛物、养老照护等需求,专业组织则带着技术、法律、规划等资源“按需下场”。双方共同分析需求、设计方案,联合实施楼门文化建设、法律业务咨询等服务项目,最终实现社区服务响应提速、专业水平提高、居民满意度提升。在实施改造的小区中,组建由楼门长、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多方力量组成的矛盾化解团队,及时化解因改造引发的邻里意见冲突、施工噪声扰民等矛盾,保障工程稳步推进。
物业与产权单位同心出力
筑牢长效基础
探索多元收益平衡机制,保障物业服务可持续性。针对小体量老旧小区的物业难题,街道明确“以时间换契约、以空间换效益”的治理思路,通过采取“金角银边”再利用方式、开展物业收费标准协商等,破解映翠居小区因无物业公司愿意接手而导致的小区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缺乏维护的困境,推动新物业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实现物业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推动权责明确与资源共享,促进物业、产权单位与社区三方协同协作。街道梳理形成物业、产权单位权责清单,让“模糊地带”变“责任田”。针对领展商场车辆剐蹭引发的矛盾纠纷,社区推动商圈停车场物业履责赔付剐蹭损失、完善摄像头设备,为商户构筑“安心墙”;针对怡乐北街小区产权分散、责任不清的痛点,由社区党委牵头厘清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台账,明晰责权,组织全部产权单位签订《环境共治协议》,建立“费用共担、任务共派”的工作机制,让公共区域保洁、设施维修、绿化养护得到保障,推动小区管理维护由无人问津转为各负其责。

▲街道举办“树下人家”商居同盟活动
强化物业党建与监督考评,以评价监督倒逼物业服务效能提升。街道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物管会)成立党组织,通过开展“红色物业”创建活动,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党员亮身份、当先锋,强化内部自我监督考评。此外,在街道微信公众号开设“树下物语”专栏,分享物业方面的知识,持续推进房屋滴漏类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逐项梳理辖区问题点位及处理情况,制定相关工作措施,提升物业工作实效。目前,街道共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35个、换届业主委员会2个,通过评价-反馈-整改-再评价的螺旋式机制,倒逼物业服务标准化、产权单位履责常态化、治理成果长效化,让物业、产权单位尽责成为“无须提醒的自觉”。
九棵树街道通过创新“四同”机制,不仅有效破解了一批治理难题,而且初步形成了党组织领导有力、各类组织协同高效、群众参与积极的基层治理新生态,为超大城市副中心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冯宁
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街道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5年9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