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第一线,面对的多是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看似具体的“小事”。这些日常关切虽然琐碎,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是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基层干部要深刻领会“民生为大”的丰富内涵,在情感认同、工作方法与长效机制三个维度上持续用心用情,让每一件“小事”的解决,都成为温暖民心的火种。
做好“小事”,首在厚植为民情怀,这是站稳人民立场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从浙江省的“民情日记”到北京市的“接诉即办”,无数实践表明,唯有真心把群众当亲人,才能真正重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诉求。广大基层干部要转变“唯大事论英雄”的政绩观,深刻认识到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正是构成国家“大事”的基石。这种转变,不是思想上的勉强接受,而是情感上的自然升华——要把群众的柴米油盐当作自己的家事,把百姓的急难愁盼视为工作的重心。当干部能够对下水道堵塞、路灯不亮、公交不便等问题感同身受,自然就会生发出“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做好“小事”,重在创新服务方式,这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路径。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措施,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成都市的“天府市民云”、杭州市的“邻里汇”等创新实践说明,服务方式越接地气,“小事”办理就越有温度。基层干部应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坐等上门的惯性,建立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微心愿认领”等举措,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实现群众诉求的全面收集、及时响应与高效解决。这样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的作秀,而是围绕群众痛点的务实改革,旨在以“小事快办”提升效率,依托“微实事”破解民生难题。
做好“小事”,贵在建立长效机制,这是实现持续改善的制度保障。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是推动民生工程新发展的“压舱石”。江苏省的“12345”热线考核、山东省的“街巷长”制度等探索表明,当“小事”办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民生改善才能行稳致远。要着力构建“收集—办理—反馈—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防止问题解决虎头蛇尾。完善考核激励,将“小事”办理成效作为干部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监督问责,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行为严肃处理。这样的机制,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让重视“小事”成为工作常态,让服务群众可持续、见长效。
“小事”不小,枝叶关情。在这个坚持人民至上的新时代,基层干部应怀揣“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干部的“大事”来办。以情感认同增强行动自觉,以方法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以制度建设保障长效运行,让每一件“小事”的解决,都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让每一次贴心服务,都化作凝聚民心的温暖力量。(唐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