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2025年9月28日,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5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个“最佳实践”和26个“优秀案例”。10月14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 第八站带您了解石景山区调色板花园地下停车库项目。
01
基本情况
项目位于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莲石路与石槽中街交汇处,南邻莲石东路辅路北侧,北接规划三路,西邻雕塑园南街,东靠石槽中街。总占地面积4.96公顷,总建筑面积达5.37万平方米。原址为玉泉鲁谷建材市场。
项目于2023年8月正式启动,运用“地面+地下”分层供地模式,旨在通过建设地下停车库,并结合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既能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也能改善区域整体形象。项目团队经严谨谋划与设计,使该地块成功转型,地面部分被重新规划设计为一座融合儿童游戏、休闲交流、体育健身等功能的全龄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地下部分则规划建设为智慧停车场,可提供1660个停车位,其中包含606个慢充车位及100个快充车位,切实有效缓解周边居民的停车困难,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增强了城市功能,为市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区位图
更新改造平面图
02
实施成效
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化解用地矛盾
项目依托“地面+地下”分层供地模式,达成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方面,对搬迁后所释放的地面土地资源予以利用,将其改造为城市公园,另一方面,将地下规划建设成大规模的公共停车场。此设计有效避免了“单一功能占地”问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立体开发与高效利用,成功化解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用地矛盾”,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约53.6%。这一举措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智慧和创新,实现了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补充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
停车场出入口(1)
停车场出入口(2)
实现土地功能多元化,补齐公服短板
作为石景山区在绿地融合利用领域的探索项目,项目还复合了体育健身、城市绿化、生态修复、停车服务及公共空间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成功实现了土地功能的多元化转型,有效补齐了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综合价值。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开放性空间,延续冬奥主题,践行了“全龄友好,融体于园”的设计理念;公共停车场为周边小区的停车缺口提供了便捷且安全的停车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服务的实用性与便利性。这种具备复合功能的设计,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达成了“一片土地、双重服务”的目标,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公园绿地改造前
公园绿地改造后
有效降低征地成本,优化环境品质
项目采用分层供地模式,有效降低了单独征地的成本。通过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新增了停车资源。地下部分采用2层框架式结构设计,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实现1660个车位高效排布,并配备了充电桩、汽车养护及便民设施等多元化的综合停车服务。此举将极大地缓解周边区域居民面临的“停车难”困境,参考同类项目经验,预计12345热线停车类投诉量将下降约30%,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区域静态交通体系,树立智慧化、智能化停车场的新典范。
03
创新经验
规划设计创新实现功能复合
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量城市更新的多维度、多层次需要,将公园绿地与地下停车库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色板智慧花园”概念。项目团队对场地现状展开深入剖析,并结合周边环境与居民需求,提出了“绿色生态+智慧停车”的复合型设计理念,其目的在于达成生态效益与功能效益的双赢局面。地上公共空间以“生活遇见色彩·色彩感动生活”作为主题,配置多样化的健身游憩设施,致力于打造一个色彩斑斓、功能多元的城市绿地,以此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同时为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场所。地下部分则借助采用先进的停车库设计理念,通过优化停车流线、提高车位利用率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地下停车空间的高效便捷利用。
地下停车库(1)
地下停车库(2)
技术工艺创新引领先进管理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工艺,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现场配备了充足的洒水车与喷淋系统以降低扬尘,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并选用低噪声工艺,保障居民生活环境。与此同时,由于项目地处古河道区域,地下水渗透系数大,团队联合施工单位采取“止水帷幕+井点降水”方案与跳仓法施工双管齐下,有力克服施工难题。项目团队以数智赋能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加速推动智慧建造、绿色建造,现场上线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是首个使用“智慧方舱+工程超脑”管理机制的案例,通过物联网技术与BIM应用,对安全、劳务、进度、机械、环境等关键要素全面感知,实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组织模式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成功实现了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的三方共赢。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土地等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不仅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还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社会资本则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为项目的长期运营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力推动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和有效利用。公众则通过广泛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得项目更加贴近市民的实际需求,享受了项目带来的便利和美好环境,显著提升了生活品质。这种组织模式不仅有效化解了城市更新项目的资金困境,还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商业运营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商业运营方面,项目始终秉持着创新与探索的精神,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策略。地面公园部分,通过引入儿童娱乐、体育休闲健身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加了公园的吸引力和活力。地下停车库部分,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搭建了智慧停车云平台,实现了停车位的实时查询、预约、导航及支付等功能,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达成了停车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同时,采用无人值守、自主充电、全方位监控、定期巡视和二十四小时热线等增值服务,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停车保障,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儿童乐园(1)
儿童乐园(2)
保障民生创新形成借鉴模式
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功能搬迁所腾出土地增建停车设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以及“运用社会资本等模式推动停车设施投资运营”等政策要求。以满足市民“七有”和“五性”需求为导向,积极统筹规划并设置了地面多类型体育活动设施,助力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地下部分规划建设1660个停车位,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周边区域居民面临的“停车难”问题,有效改善了交通拥堵状况,提高了居民出行的便利程度。通过这些举措,既优化公共空间环境,又切实保障并改善了民生,形成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城市更新北京模式。
公园绿地
林荫步道
休闲广场
本内容由市委城市工作办秘书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