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有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老支书——尕玛求。从1976年加入村“两委”班子,到2000年正式担任村支书,再到2021年卸任,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用实际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班前村常开不败。
回忆起2000年刚上任时的场景,尕玛求至今记忆犹新。那时的班前村,是“三无”村庄——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要改变村子的面貌,首先得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抱着这样的信念老支书将民族团结工作摆在了首位。他说:“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咱们村过上好日子的前提,就像奶和茶一样,只有充分融合,才能品出最香甜的味道。”
为了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尕玛求摸索出了一套“接地气”的工作方法。他用通俗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将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村民的生活紧密结合。“不打架、不抽烟、不赌博,家庭才能美满,村子才能和谐。”这句简单朴实的话,是他常挂在嘴边的“政策解读”。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带头做好民族团结表率,先从“家家户户团结”入手,再到“村与村团结”“村与乡政府团结”,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民族团结网络。
如今的班前村,早已不复当年的落后模样: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用上了水电,传统村落的改造让村民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更是实现了近十年无矛盾纠纷、适龄儿童100%入学的亮眼成绩。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老支书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离不开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老支书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着更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雯静 通讯员郝子逸、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