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上“行走的思政课”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上“行走的思政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0 04:15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秋风拂过沙丘,一株株梭梭随风摇摆。日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康新街道格德热格社区的治沙区,巴什区第一小学的近200名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红领巾治理荒漠”思政实践课。

  活动现场,同学们俯身弯腰,认真修补被风蚀破坏的沙障。他们用小铲将裸露的草格重新埋进沙土,仔细压实每一处缝隙。风沙扑面,但孩子们眼神专注、动作坚定。“虽然手有点酸,但想到这些小格子能挡住风沙,让小树苗活下去,我就特别有劲儿!”一名四年级学生一边埋沙障,一边说道。

  这些看似简单的草方格沙障,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手段。这是康巴什区第一小学自2019年以来举办的第38期荒漠治理活动。几年间,累计参与学生达4800人次,现场体验荒漠化治理已成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课堂。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埋设沙障,累计覆盖400亩,种植梭梭、沙柳等耐旱植物280亩,成功让187棵沙柳在荒漠中顽强扎根。

  “除了传统方法,学校还引入聚乳酸沙障等环保新材料,实践沙柳平茬技术,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科技治沙的力量。”劳动老师许平说,孩子们不仅是劳动的参与者,更是治沙科技的体验者,他们在实践中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这场持续几年的实践,已超越单纯的劳动教育,成为一堂融合生态意识、劳动教育与精神塑造的“行走的思政课”。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燕说:“鄂尔多斯治沙实践是统编教材中‘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核心内容的具象化载体。‘红领巾’治沙思政课应运而生,因为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是老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春季,东胜区人武部“国防林”生意盎然,东胜区景宁实验小学少年军校毕业班的200多名师生与人武部官兵共同种下一株株树苗。学生高一涵将梦想卡片系在树上:“一起长大,共同守护祖国。”

  植树间隙,东胜区人武部负责人田月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政课。学生乔子新说:“我们要像小树苗那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认真学习、增强本领,长大后报效祖国。”

  据了解,“行走的思政课”开展过程中,科研院所、园林绿化部门、家长纷纷加入,形成思政教育“社会大课堂”。康巴什区教体局与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合作,为学校开发定制课程;园林部门提供沙柳苗和种子;家长与学生共建“亲子林”,推进家校共育。

  在乌审旗,师生们走进毛乌素沙地,感受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治沙让荒漠变绿洲的蝶变;探寻萨拉乌苏遗址,触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通过‘同上一堂思政课·共绘民族团结情’活动,让历史可触可感,提升了孩子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和感悟。”乌审旗第三小学教师何瑞说。

  据了解,鄂尔多斯全市致力于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格局,推出七大主题“行走的思政课”、18条市级精品思政路线。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1221次,超28万名师生参与并获益。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