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0 04:15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陕西西安,自新学期开始后,一场场新生教育活动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开展。“当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交大师生坚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西迁专列乘车证上‘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字样,令我非常触动。”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卢语晨参观后感触颇深,“我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立志书写我们这代人的报国答卷。”

  “每年新生入校,学校都会把参观西迁博物馆作为‘开学第一课’,让大家从中理解什么叫‘国之所需我之所向’。”该校本科生辅导员聂晓朦说,学生置身馆中,直面老一代交大人响应号召、举校西迁的感人实物与影像,便能真切体会“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信念。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他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近日,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探访该校如何用心用情讲深、讲透、讲活“西迁精神”的“大思政课”,教育、引导、激励广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砥砺奋斗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西安交大校园风景。资料图片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西安交大原创校园话剧《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在北京上演。资料图片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西安交大赴藏社会实践队在西藏山南昌珠镇克松村与村民交谈。资料图片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一堂优质思政课要让学生从‘旁听者’变成‘参与者’。”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介绍,学校近年来持续开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伟大成就我来讲”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微视频等形式,讲述身边的发展故事。

  “党的十八大后十多年间,地铁十线全完建,古城西安焕新颜,地铁网络盖全面……”日前,一段节奏明快的快板在课堂上引发阵阵喝彩。

  这个由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展现了新时代西安城市建设的成就,也成为该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一个生动注脚。“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我们关注到西安最近又开通好几条地铁线,就想用新颖有趣的快板方式来讲西安地铁的发展。节目准备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了‘交通强国’的重要内涵。”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王泽风说。

  2025年毕业季,原创话剧《屈梁生——给机器看病的医生》让毕业生们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精神礼物”。该剧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屈梁生教授扎根西部、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屈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机械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郭明洁看完话剧后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学校精心打造“话剧+思政”育人模式,已打磨出以钱学森、侯宗濂、陈学俊等众多交大“大先生”为原型的近20部舞台短剧,讲述他们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感人故事和宝贵精神,受到校内外师生欢迎。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思政课要有生活的温度和世界的广度。”燕连福告诉记者,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6年组织学生赴西藏拉萨,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让“西迁精神”与老西藏精神交相辉映,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发展。

  “无论是在采访‘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党支部书记时,听他讲述村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在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宣讲时,看到藏族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求知的渴望,这些场景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打动我,也让我更清楚青年该肩负起的时代责任。”今年赴藏调研宣讲服务队队长路思远回忆起在拉萨时的点点滴滴,依然心潮澎湃,“在实践中,‘小我’的梦想融入‘大我’的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最鲜活的落点,而这也是‘大思政课’的价值所在。”

  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

  在西安交大文治书院共享空间,学生周炜正在“学生成长支持系统”上寻找“学习搭子”。“这个平台如‘成长管家’,把各类资源和需求精准对接。”这,是西安交大“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缩影。

  作为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西安交大始终在思考重要的教育课题: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如何依托“一站式”社区创新“三全五育”的育人模式、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如何在“一站式”社区里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围绕这些问题,学校党委经过多轮基层调研、专题研讨和探索实践,构建了“54431”育人工作新模式。该模式聚焦五对核心关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学生与后勤保障、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生,推动领导、教师、管理、服务四支力量真正下沉“一站式”学生社区,重点帮扶四类困难学生群体,实施“星航”“攀登”“首雁”三项计划,并持续健全“一人一策一专班”精准支持机制,系统破解传统育人体系中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响应滞后等难题,切实推动育人共同体实现整体性重构。

  “西迁精神新传人”的生动实践,正在“一站式”社区里温情上演。由学生党员、青马骨干组成的“西迁精神”宣讲团,走入“一站式”社区,将思政教育的课堂开在同学身边。他们讲述前辈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忠诚与担当,分享“大树西迁”中的点滴。这些发生在同一片校园里的往事,内化为全体交大学子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动自觉。

  来到绿化园区时,记者恰巧遇到学生们正在学习使用割草机给灌木“理发”。学生马福龙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在修剪枝叶时我领悟了‘度的艺术’,在嫁接苗木时我理解了‘和的智慧’。”

  据了解,在“一站式”社区,西安交大还为学生设有学业辅导站、党员工作站、心理咨询站、职业规划室等,有效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此外,该校开发AI辅导员“晓梧”“晓桐”,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并提供事务办理、心理支持等多样化服务。

  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王欢介绍,学校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将“西迁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深入挖掘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和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公共治理、基础学业帮扶和助老服务等工作,从‘受助者’变为‘施助者’,再到‘引领者’,极大增强了奉献精神,磨砺了意志品质。”

  校企联合育人“润物细无声”

  记者了解到,西安交大还通过校企联合育人,让“西迁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西部科技创新港坐落于渭河之滨。2021年,西安交大在创新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六种资源,建立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三个学院(研究院/孵化器),厚植政策、金融、配套、法律、服务五种生态,构建成果交易、创投两个平台,并探索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金鑫团队与航天六院共建“空天往返先进推进创新中心”,共培养出200余名工程硕博士。“学生们跟着工程师调试火箭发动机,这种‘枪林弹雨’中的成长远胜于‘纸上谈兵’。”刘金鑫介绍,企业将这种模式称为“用人前置”,相当于提前在高校“播种”未来技术骨干。在西部大地上,校企联合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攻坚克难,体现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刘金鑫团队中流传着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习与科研如同打虎,要找“真老虎”练真本事。“企业牵引的项目就是‘真老虎’。”博士研究生欧阳汀益从事航天发动机数字孪生与安全控制研究,这是航天领域的科技前沿,“希望我和同学们都能承担起新的时代责任,把理想和青春融入西部建设。”

  据统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实施4年以来,学校与248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94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00余项。

  塔里木油田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气源地,地表条件恶劣,开发难度极大。油田现有西安交大毕业生30人,他们长期在沙漠戈壁艰苦环境下工作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马金龙是哈得采油气管理区满深联合站站长,2013年从西安交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后,马金龙来到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毅然投身祖国能源事业。他从一名操作工做起,战风沙、斗酷暑,白天跑现场,晚上看图纸。之后,他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参与到我国最大的超深油田——富满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先后攻克常温集输配套工艺、高含硫装置长周期检修等难题。

  沙漠中一座座崛起的场站,路旁一排排自己栽种的梭梭、红柳,每当看到这些,马金龙就会想起当年交大西迁师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这就是对‘西迁精神’最好的传承。”马金龙说。

  “学校深刻把握‘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精髓,坚持从国际视野看交大、国家战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坚持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地方发展、融入产业创新,在‘强基础、促融入、扩开放、深改革’上持续发力,在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中充分发挥一流大学使命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强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督促连锁餐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只开店、不管店”问题;“旧国标”电动自行车全面停售……12月新规,一起来看!
2025-11-28 17:11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