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0 04:15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陕西西安,自新学期开始后,一场场新生教育活动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开展。“当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交大师生坚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西迁专列乘车证上‘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字样,令我非常触动。”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卢语晨参观后感触颇深,“我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立志书写我们这代人的报国答卷。”

  “每年新生入校,学校都会把参观西迁博物馆作为‘开学第一课’,让大家从中理解什么叫‘国之所需我之所向’。”该校本科生辅导员聂晓朦说,学生置身馆中,直面老一代交大人响应号召、举校西迁的感人实物与影像,便能真切体会“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信念。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他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近日,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探访该校如何用心用情讲深、讲透、讲活“西迁精神”的“大思政课”,教育、引导、激励广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砥砺奋斗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西安交大校园风景。资料图片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西安交大原创校园话剧《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在北京上演。资料图片

西迁薪火照亮新征程——西安交大讲好“大思政课”培育西迁新传人

西安交大赴藏社会实践队在西藏山南昌珠镇克松村与村民交谈。资料图片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一堂优质思政课要让学生从‘旁听者’变成‘参与者’。”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介绍,学校近年来持续开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伟大成就我来讲”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微视频等形式,讲述身边的发展故事。

  “党的十八大后十多年间,地铁十线全完建,古城西安焕新颜,地铁网络盖全面……”日前,一段节奏明快的快板在课堂上引发阵阵喝彩。

  这个由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展现了新时代西安城市建设的成就,也成为该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一个生动注脚。“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我们关注到西安最近又开通好几条地铁线,就想用新颖有趣的快板方式来讲西安地铁的发展。节目准备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了‘交通强国’的重要内涵。”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王泽风说。

  2025年毕业季,原创话剧《屈梁生——给机器看病的医生》让毕业生们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精神礼物”。该剧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屈梁生教授扎根西部、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屈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机械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郭明洁看完话剧后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学校精心打造“话剧+思政”育人模式,已打磨出以钱学森、侯宗濂、陈学俊等众多交大“大先生”为原型的近20部舞台短剧,讲述他们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感人故事和宝贵精神,受到校内外师生欢迎。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思政课要有生活的温度和世界的广度。”燕连福告诉记者,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6年组织学生赴西藏拉萨,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让“西迁精神”与老西藏精神交相辉映,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发展。

  “无论是在采访‘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党支部书记时,听他讲述村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在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宣讲时,看到藏族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求知的渴望,这些场景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打动我,也让我更清楚青年该肩负起的时代责任。”今年赴藏调研宣讲服务队队长路思远回忆起在拉萨时的点点滴滴,依然心潮澎湃,“在实践中,‘小我’的梦想融入‘大我’的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最鲜活的落点,而这也是‘大思政课’的价值所在。”

  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

  在西安交大文治书院共享空间,学生周炜正在“学生成长支持系统”上寻找“学习搭子”。“这个平台如‘成长管家’,把各类资源和需求精准对接。”这,是西安交大“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缩影。

  作为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西安交大始终在思考重要的教育课题: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如何依托“一站式”社区创新“三全五育”的育人模式、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如何在“一站式”社区里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围绕这些问题,学校党委经过多轮基层调研、专题研讨和探索实践,构建了“54431”育人工作新模式。该模式聚焦五对核心关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学生与后勤保障、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生,推动领导、教师、管理、服务四支力量真正下沉“一站式”学生社区,重点帮扶四类困难学生群体,实施“星航”“攀登”“首雁”三项计划,并持续健全“一人一策一专班”精准支持机制,系统破解传统育人体系中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响应滞后等难题,切实推动育人共同体实现整体性重构。

  “西迁精神新传人”的生动实践,正在“一站式”社区里温情上演。由学生党员、青马骨干组成的“西迁精神”宣讲团,走入“一站式”社区,将思政教育的课堂开在同学身边。他们讲述前辈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忠诚与担当,分享“大树西迁”中的点滴。这些发生在同一片校园里的往事,内化为全体交大学子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动自觉。

  来到绿化园区时,记者恰巧遇到学生们正在学习使用割草机给灌木“理发”。学生马福龙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在修剪枝叶时我领悟了‘度的艺术’,在嫁接苗木时我理解了‘和的智慧’。”

  据了解,在“一站式”社区,西安交大还为学生设有学业辅导站、党员工作站、心理咨询站、职业规划室等,有效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此外,该校开发AI辅导员“晓梧”“晓桐”,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并提供事务办理、心理支持等多样化服务。

  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王欢介绍,学校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将“西迁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深入挖掘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和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公共治理、基础学业帮扶和助老服务等工作,从‘受助者’变为‘施助者’,再到‘引领者’,极大增强了奉献精神,磨砺了意志品质。”

  校企联合育人“润物细无声”

  记者了解到,西安交大还通过校企联合育人,让“西迁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西部科技创新港坐落于渭河之滨。2021年,西安交大在创新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六种资源,建立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三个学院(研究院/孵化器),厚植政策、金融、配套、法律、服务五种生态,构建成果交易、创投两个平台,并探索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金鑫团队与航天六院共建“空天往返先进推进创新中心”,共培养出200余名工程硕博士。“学生们跟着工程师调试火箭发动机,这种‘枪林弹雨’中的成长远胜于‘纸上谈兵’。”刘金鑫介绍,企业将这种模式称为“用人前置”,相当于提前在高校“播种”未来技术骨干。在西部大地上,校企联合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攻坚克难,体现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刘金鑫团队中流传着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习与科研如同打虎,要找“真老虎”练真本事。“企业牵引的项目就是‘真老虎’。”博士研究生欧阳汀益从事航天发动机数字孪生与安全控制研究,这是航天领域的科技前沿,“希望我和同学们都能承担起新的时代责任,把理想和青春融入西部建设。”

  据统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实施4年以来,学校与248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94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00余项。

  塔里木油田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气源地,地表条件恶劣,开发难度极大。油田现有西安交大毕业生30人,他们长期在沙漠戈壁艰苦环境下工作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马金龙是哈得采油气管理区满深联合站站长,2013年从西安交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后,马金龙来到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毅然投身祖国能源事业。他从一名操作工做起,战风沙、斗酷暑,白天跑现场,晚上看图纸。之后,他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参与到我国最大的超深油田——富满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先后攻克常温集输配套工艺、高含硫装置长周期检修等难题。

  沙漠中一座座崛起的场站,路旁一排排自己栽种的梭梭、红柳,每当看到这些,马金龙就会想起当年交大西迁师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这就是对‘西迁精神’最好的传承。”马金龙说。

  “学校深刻把握‘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精髓,坚持从国际视野看交大、国家战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坚持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地方发展、融入产业创新,在‘强基础、促融入、扩开放、深改革’上持续发力,在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中充分发挥一流大学使命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