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行走阿里】典角村——边境线上的忠诚坐标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行走阿里】典角村——边境线上的忠诚坐标

来源:中国西藏网2025-09-30 16:17

  编者按: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刚刚结束,但对西藏60年发展奇迹的探索仍在继续。继9月上旬跟随采访团到那曲市西部四县领略羌塘魅力后,记者又来到阿里地区,深入产业园区、社区村居、固边兴边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看大美风景,寻人文故事。

  从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沿G219国道行驶约90公里,就来到了边境村之一——典角村。

  “典”藏语意为“弹性”,“角”藏语意为“夺”,村子位于森格藏布下游,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被称为“守边固边第一村”,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山”在此交会。如今,地理要冲典角村在担负守边固边的责任的同时,也在搞建设、搞产业,成为边境线上的先进示范村。

  从3户到197户

  典角村的历史一度与搬迁连在一起。1959年,由于历史原因,典角村仅剩3户人家;1984年,5户从狮泉河镇加木村搬迁到典角村,后有3户返回加木村;1990年政府再次从加木村动员9户搬到典角村。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2007年,典角村共有32户136人;2013年,典角村共有45户163人;2017年,典角村共有48户171人;经过30余年的发展,2025年7月,典角村共有197户758人。来到位置偏远的典角定居,他们的搬迁,是改变固有生活方式的勇气,也是保国家稳定边境安宁的担当。与此同时,党中央、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陕西援建力量也在典角下了大力气,策划并投资拨建了扎西岗镇典角边境小康示范村、典角村抵边搬迁安居等一批守土固边工程,让拱卫国土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安静的闯将

  尼吉拉姆,如果你在典角村打听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点头称“知道知道”,甚至热情地带你走到她家门口。这位41岁的藏族女性,在典角村是人人都知的“闯将”,与她对话又会发现,她是个“安静的闯将”。

  图为典角村村民尼吉拉姆 摄影:赵钊

  尼吉拉姆家在陕西援建边境小康示范新居的一排排楼房中靠路边一户。走进户门,院子搭着棚顶,形成了一个大的会客室,墙边一溜柜子,上边摆满饮料、生活用品等,就是一个小小的便民商店了。这只是尼吉拉姆“产业”中的一项,她和丈夫罗启明还经营一家养鸡场、两人都担任护边员等,加上国家边境补贴、草场补贴等,一年下来能有几十万元收入。

  图为典角村村民尼吉拉姆的家 摄影:赵钊

  尼吉拉姆本人个子不高,梳着常见的发髻。对话时,她声音温柔,言辞简约,并不会夸夸其谈。但在她的安静和谦和背后,却是不可忽视的坚韧力量。1997年,年仅13岁的尼吉拉姆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半条腿。为了给她治病,母亲到处借钱,负债累累。坚韧的她没有自暴自弃,坚持拄着双拐回到学校读书。从小学到高中,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在求学过程中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但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学校出来、正在为生活犯愁的时候,县妇联干部来到尼吉拉姆家中,鼓励她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现状。在噶尔县妇联的帮助下,她第一次通过妇女小额贴息贷款,从银行贷款4万元,开办了个小商店和茶馆,做起了小生意。以此为起点,尼吉拉姆从小商店到开养鸡场,事业打开了局面,生活上也跟在典角务工的青海青年罗启明结婚成家了。如今,尼吉拉姆和罗启明的大女儿考上了江苏南通的西藏民族中学,小女儿在噶尔县上学,一家人生活富足、幸福安稳。

  尼吉拉姆的成功,折射了边境百姓在国家的关怀下,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国爱民、民守国”的生动诠释。

  守边就是守家

  除了养鸡开店,尼吉拉姆和丈夫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巡边,这也是典角村每户人家的职责。村里按照顺序编组,定期到一定区域范围内值守巡逻,长久以来,这是职责,也是传统,即使只剩3户人家的时候也没有断过。曾任典角村村支书的嘎玛次仁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4年到2009年的25年间,嘎玛次仁守边巡逻近7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两圈。在以嘎玛次仁为代表的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典角村于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近年来还先后荣获“全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百佳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边境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

  图为典角村村民占堆老人巡边照 翻拍:赵钊

  对典角村村民来说,守边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镌刻在心脏上的、更是用双脚踏出来的。守边就是守家,国好家才稳。这就是典角,一座边境线上的忠诚坐标,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钊)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超重力实验装置启动核心设备

  • 湖南桑龙高速建成通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