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力“三大优势转化” 重塑新时代之“重”——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湖北武汉转型观察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聚力“三大优势转化” 重塑新时代之“重”——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湖北武汉转型观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9-24 14:40

  初秋时节,长江之畔的湖北武汉,处处涌动着转型发展的蓬勃生机。“十四五”以来,武汉锚定“三大优势转化”,在转型突围中重塑自身新时代之“重”。5年间,全市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眼下,这片孕育辛亥首义的热土,正以科技自立自强重塑发展优势、以“五型”枢纽链接双循环、以生态底色绘就绿色转型新路,为中部崛起注入澎湃动能。

  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8月底,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实验室内,一枚指甲大小的北斗芯片,正接受-40℃至85℃的稳定性测试。“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尺寸较同类产品小50%,功耗降低40%,信号捕获速度却提升20倍。”公司董事长韩绍伟说。

  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武汉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鲜活注脚。近3年,当地科研团队突破了“北斗+AI”领域十余项“卡脖子”技术,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国内外重大工程。

  92所高校、141万大学生、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的科创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科教人才优势。如何让实验室“科技种子”在产业土壤扎根?武汉的答案是:以机制创新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起步阶段,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拨转股’的方式及时提供资金支持;产业化过程中,又借助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对接了3家重要客户。”武创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邰鑫来感慨,短短两年,公司团队已扩展至三四十人,年订单量增长了4至5倍。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介绍,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构建“早期拨款转股权+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孵化机制,助力“科技种子”扎根产业土壤。

  截至今年8月,武创院已设立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超80个产业化项目得到持续攻关。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武汉引导创新主体以“用”为导向,攻关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一批企业牵头组建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

  “实验室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武汉柔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上下游企业,推进电子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国产化。牵头的湖北鼎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在抛光液等领域实现突破,成功打入国内主流晶圆厂供应链。”该实验室主理人肖桂林说。

  据介绍,聚焦7个新赛道,武汉已动态建立500余家企业的培育库,在210家市级中试平台、32家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撑下,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打造“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呜——”一声长鸣,中欧班列(武汉)缓缓驶出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满载武汉产的汽车零部件、光电子设备,驶向阿拉木图;50公里外的阳逻港码头,新一批来自广州的集装箱被卸下,经疏港铁路专用线转运,也将在10多天后抵达塔什干。

  “由于运输成本低、时效快、流程简化,中欧班列(武汉)吸引越来越多珠三角、长三角的货物从武汉‘出海’。”武汉铁路物流中心舵落口营业部副经理付渊说。

  素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近年通过建强通道、打造平台、优化服务,构建起“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立体交通网,将自身区位优势转化为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2025年6月,武汉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至此完成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五型”布局,成为全国第二个、中部首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城市。

  以往,资源循环企业格林美所需的关键原材料粗制氢氧化镍,需从印尼经广州或江苏转运回鄂。2024年11月,“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开通,整体运输时间压缩7至10天。东风新能源汽车在北欧市场广受欢迎,但受海洋阻隔,班列无法直抵。中欧班列(武汉)先后开通瑞典、挪威、芬兰3条新线,既为企业衔接市场,也为亚欧大通道增添“流量”。

  在“强健筋骨”的同时,武汉还畅通“毛细血管”,以通道黏合市场,提升服务精细度。

  “新西兰龙虾自天河机场通关后快速转运,波士顿龙虾依托花湖机场口岸优势高效分拨,并首次同时使用空铁联运、空陆联运和空空联运三种方式实现分销。”卓尔国贸卓鲜链总经理宫海旺说,作为商贸服务型枢纽,武汉汉口北联动顺丰枢纽、湖北机场集团等多方运力资源,实现生鲜产品“快链”直达。

  空中通道扩容、陆上通道延伸、黄金水道焕新……截至目前,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开通国际航线65条,武汉港有集装箱直航航线33条、多式联运线路70条,中欧班列(武汉)国际线路增至58条,枢纽“流量”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量”。

  绘就“湿地花城”绿色画卷

  暑热退散,武汉西南部的沉湖湿地里,完成繁衍的夏候鸟即将离去,冬候鸟的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群鸟翔集见证着武汉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

  武汉伴水而生,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2022年,武汉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是一道“必答题”。

  “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首创生态补偿制度。”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介绍,随着退养还湿、修复治理的推进,湿地水质逐渐改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目前已监测到鸟类301种。

  如今在武汉,湿地不仅是鸟类天堂,更浸润城市肌理,成为市民身边的“诗和远方”。每逢节假日,几处江滩公园停车场总是满员,生态廊道与奔涌长江相映成趣。

  “青山江滩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熊颖说,地面大面积铺设透水材料,雨水通过导水盲沟和盲管,汇集到雨水花园及生态草溪中,最终补充地下水。

  江湖相济,城水相融。小微湿地变身城市“毛细血管”,生态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湿地保护区向城市中心区域辐射。截至2024年底,全市小微湿地已增至50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武汉乡村生态游次第兴起:蔡甸区依托沉湖湿地,举办油菜花节、观鸟节,带动当地农民增收;黄陂区香溪谷发展溯溪、露营等业态,36万人吃上“旅游饭”;江夏区舒安街道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油茶、食用菌、中草药……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中碳登”落户武汉,成为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础。运行4年来,“中碳登”累计发放碳配额240亿吨,清算资金突破650亿元,吸引260家涉碳机构聚集。“武汉正以碳市场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让生态资源成为‘绿色资本’。”中碳登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人文的“软实力”与科教、产业、区位的“硬实力”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新时代“武汉之重”。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表示,武汉将牢记党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和省委部署要求,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机遇挑战,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持之以恒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李鹏翔 龚联康 熊翔鹤 熊琦)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

  • 浙江金华:推进乡村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全覆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