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23日,西藏山南雅拉香布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雅拉香布),十几名当地员工正在无菌车间忙碌。得知新订单到来,销售人员张魁科露出了笑容:“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忙’,生产线一直开下去,琼结老百姓的日子就能旺起来。”
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南岸,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坐落于此。琼结,意为“房角尖翘起多层”,形容房舍多而繁华。这里曾是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吐蕃故里,却因发展起步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度成为国家级贫困县。
2017年,一股“清泉”流入了琼结。中国石油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一款西藏特色的矿泉水——格桑泉,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活水”,也为60多个琼结家庭带来了“幸福源泉”。
重塑一段人生:“我腰杆直直地走出去了”
遍布划痕的手机上,明晃晃的欠费停机通知格外刺眼。索朗德吉连忙找到服装店老板,希望预支几十块钱工资。
事情发生在七年前一个普通的下午。那时,为一笔小开销四处借钱,是她生活的常态。索朗德吉父母早逝,哥哥靠打零工将她带大,兄妹二人从小就成了贫困户。茶馆、服装店、工地……一年到头,索朗德吉在好几份工作中辗转,但因提出辞职被一个老板扣下一笔“押金”,手头更加拮据。
中国石油引进三条进口生产线,大幅提升了雅拉香布包装饮用水生产能力。图为操作工在生产线上调试装置。张旭 摄
直到2019年,她作为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走上了雅拉香布的后勤岗位。“我第一感觉是害怕,我没什么文化,只能加倍卖力气。”索朗德吉说。
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派驻的雅拉香布董事长王小波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不爱说话、一直干活。靠着埋头苦干和稳定的收入,不到半年时间,她就脱离了贫困。政府工作人员为她办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销号当天,签下名字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我腰杆直直地走出去,和同事说,我从今往后不再领低保了,这是我靠努力改变的,现在我和你们都是一样的。”
同事们发现,索朗德吉变了。早上到车间外打扫卫生,她隔着玻璃,专注地观察工人们操作机器的一举一动;在办公室,她从学习如何摁“复印键”开始,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文书工作。“我现在敢想了,我什么都要试一下。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能走进车间,亲手生产一瓶格桑泉。”索朗德吉说。
如今,33岁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取出公积金,翻修了那个与哥哥相依为命的老屋,用医保账户帮哥哥看病、取药,逐渐成长为家人的依靠。她还与丈夫一起在四川购置了新房。今年暑假,6岁的女儿即将第一次独自从四川乘坐飞机回到琼结。她想,在自己的托举下,女儿将来或许能“飞”得更高、更远。
临别前,索朗德吉拉开蓝工服外套,里面是一件洁白的衬衫,领口点缀着条纹丝带。“从前我都不知道自己第二天会在哪儿工作,会不会弄得浑身脏兮兮的,根本不敢买、不敢穿这样的衣服。”
“其实我很喜欢白色。”索朗德吉咧嘴笑着说,她的衣柜里已经有好几件白衣服了。
开辟一条道路:“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时候厂都没建好,我就第一个跑着去报名。”
2018年,琼结县大学毕业生布琼回到家乡,却发现工作机会寥寥,找到的工作工资较低、缺少保障,他每天睁开眼都被迷茫感包围。听说中国石油要在县城建一个矿泉水厂,他想,机会来了。
“因为相信中国石油,相信它能给我发展的潜力与机会。”布琼说。
然而,对饮用水产业“零基础”的他,起初并不适应。雅拉香布的三条生产线均为德国进口,他负责操作的灌装一体机界面为全英文,操作流程烦琐,参数调节上出现一点失误,就会导致瓶身发白、下料不均匀,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雅拉香布为周边农牧民提供装卸格桑泉矿泉水等工作机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图为工人在进行装卸作业。张旭 摄
好在公司为每位员工安排了一对一技术帮扶,集中培训期间,老师傅一步步传授着操作规范,他很快“上了手”。晚上8时下班了,他独自留下来,用手机逐个翻译装置屏幕上的英语,学习调试设备、优化工艺,向师父提出改进产品的意见。遇到产品包装升级的那几天,布琼放心不下生产装置,有时一天24小时守在厂里不肯回家。日积月累,屏幕上出现复杂的报错代码时,布琼已经能在几秒之内,从一拃厚的操作参考书中找出解决方案。
“这个孩子的成长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举一动,都被王小波看在眼里。2024年,他升任工段长,开始管理十几名员工与一整条生产线,在异常情况发生时,他“冲在最前面”,回忆着师父和专家的叮嘱,排查故障、沟通汇报、与厂家协调,从流水线上的工人成长为一名管理者。
除了事业,布琼的爱情也随之而来。他与同为本地大学生的质检员普吉在雅拉香布相识、相爱。2020年,两人在工作上站稳脚跟后,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他买下人生第一辆车,在山南市购入第一套房,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对我来说,格桑泉已经不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改变命运的希望。”望着出厂的一箱箱格桑泉,布琼郑重地说。
助力一座县城:“从走着来到开着车来”
“援藏三年期间,我每隔三五天,就要到雅拉香布转一转。他们生产的矿泉水是含锶的,对人体的骨骼有益,是一款真正的好水……”湖北省襄阳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时任琼结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的刘明川已经数不清来过雅拉香布多少次。谈起厂区装置、生产流程与产品品类,他如数家珍。
王小波介绍,自正式投产运营以来,格桑泉已累计生产销售矿泉水16.78万吨,向地方政府上缴税收超1467万元,成为了山南人民的“幸福源泉”。
奔流的“幸福水”,化为人们鼓起来的“钱袋子”。
雅拉香布厂区内,曾经只停着两辆私家车,如今满满当当地放了三十多辆。有些员工靠着这份工作解决了生计,还把在外打工多年的家人接回了家乡。短短几年时间,从稚嫩的学生变为家里的顶梁柱。
除了60多名固定员工,雅拉香布还为周边农牧民提供装卸、维修、物流、餐饮等工作机会。仅是装卸格桑泉一项工作,一年就能为一户家庭带来几万元的收入。王小波深有体会:“企业刚刚投产的时候,听说有装卸工作,周边村民靠一双脚,走上几公里山路来卸货。后来,变成骑着摩托、三轮车来。现在,他们很多是开车到厂区的。”
“幸福泉”不竭,源自产业的振兴与观念的升级。
“雅拉香布是琼结县唯一一家规模以上企业。这么先进的生产线,在整个西藏自治区乃至有些内地城市都是数一数二的,填补了当地相关产业的空白。”刘明川言语间难掩自豪。
布琼坦言,刚刚进入雅拉香布时,他只想“坐办公室”,对产业工人并无概念。雅拉香布在培育技能水平的同时,也重塑了他们的职业素养、价值观念。
“加强品控、提升规范化操作水平,通过降低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话我之前都说不上来。”在雅拉香布,他的眼界与思路不断开阔。公司为本地员工设计了完善的成长培训体系,寻找各类培训机会。布琼的足迹留在了江苏太仓的进口装置生产厂家,留在了北京天安门与中国石油大厦。得知中国石油有着完善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他对技能人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援藏不仅是援资金。雅拉香布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收入,更重要的是塑造了琼结人民关于产业工人的认知,让产业扎根、人才回流,实现了从经济‘输血’到产业‘造血’的转变。”刘明川说。
如今生产之余,布琼开始琢磨“品牌营销”,想着如何把格桑泉打进全国市场。索朗德吉给每个装置贴上便利贴,逐字学习着矿泉水生产流程。王小波迎来西藏销售的非油团队,商量着怎样调整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如果没有中国石油,没有格桑泉,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中国石油给了我改变生活的机会,这份恩情我们会一直记在心里。”布琼说。(许琳迪 张旭 李一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