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于祥成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系统阐述了学校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强调了教师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互动中的关键作用,全面彰显了学校坚守“工业报国”初心、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于祥成: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我认为,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将崇尚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职业自觉,将践行教育家精神外化为工作常态和职业习惯。高校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把厚植教育家精神作为学校教师工作主线,聚焦思想引领、榜样示范、育人实践、机制保障,构建“四大体系”,推进教育家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
一是聚焦思想引领,构建教育家精神铸魂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立心铸魂须先立己。合肥工业大学以“教育者先受教育”为理念夯实信仰根基,制定《“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实施“三项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入脑入心;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入职培训,融入干部、青年教师等培训活动;举办国情研修、专题报告,增强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二是聚焦榜样示范,构建教育家精神激励体系。要发挥榜样辐射带动作用,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合肥工业大学立足“以点带面”,开展教学科研先锋、社会服务标兵等典型选树活动,建立优秀教师、领导干部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经验分享、拍摄全国模范教师记录片、推出“工大人物”“我在合工大教书”专栏等举措,打造教育家精神浸润式育人生态。
三是聚焦育人实践,构建教育家精神躬行体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教育实践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合肥工业大学以实践赋能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深化课程改革,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持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教师牵头攻关“卡脖子”技术,以科研反哺教学,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使命。
四是聚焦机制保障,构建教育家精神长效体系。合肥工业大学以制度创新筑牢发展四梁八柱,强化党委统筹下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行学科差异化考核和绩效分配方案,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和育人担当。
问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其中,教师队伍应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于祥成: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主力军与科技创新先行者的双重属性,激励教师既做科技攻坚的“尖兵”,更做人才自主培养的“匠师”,以教育之强夯实科技自强之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一是以德才兼备夯实育人根基,做拔尖创新人才的“铸魂者”。教师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道德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场景。合肥工业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课程思政与科研育人双轮驱动,构建全方位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践行“工业报国”之志,筑牢“顶天立地”的价值根基,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
二是以实践为导向优化育人模式,做人才自主培养的“主力军”。教师要主动对接产业变革需求,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实体平台,与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任行业专家担任研究生行业导师,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持续构建适应行业发展动态的新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难题,“千人一领军”人才培养品牌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三是以产业需求激发创新动能,做科技自主创新的“先行者”。教师应当坚持以“产业真问题”为创新原点,努力攀登科技制高点。学校聚焦“四个面向”,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充分发挥工科办学特色和产学研合作传统优势,坚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聚焦地方主导或优势产业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提出政产学研用贯通的“合工大模式”,实现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于祥成: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构教育教学生态。面对“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历史性交汇,学校主动推进数字化赋能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技术赋能”与“精神铸魂”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锚定数字化育人新坐标。学校将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核心任务,成立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领导小组,构建“平台-资源-教学改革-教师素养”四位一体的发展框架。制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数智赋能、育人为本”的实施路径,确保数字化建设始终服务于人才培养根本使命。
二是着眼未来发展,优化智慧教学新环境。打造“综合教学平台-轻量化智慧教学工具-实验平台”多元智慧教学软件环境,增加知识图谱、AI助教、数字教材等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目前,平台覆盖师生人数35000余人。
三是构建数智平台,激活教师成长新动能。学校构建了“云上斛兵”智慧教学平台,近2000门课程已在该平台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同时,本地化部署DeepSeek全系列大模型,研发AI辅导员、学科大模型等智能平台,为教师提供智能备课、学情分析、科研协作、学业指导等全场景支持。
四是重构教学模式,打造智能教育新范式。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口,推出《人工智能基础》《AI+信息安全》等覆盖全校本科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通过虚拟教室、数字教材等创新工具重构教学场景,学校研发的“高等数学数字教材”将数学课程与AI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抽象数学问题具象化,显著提升了团队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
合肥工业大学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工业报国”初心,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