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中国行丨探访宋代“超级工程” 揭秘古代造桥“黑科技”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探访宋代“超级工程” 揭秘古代造桥“黑科技”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8-26 09:41

  今天我们要去探访的是位于福建泉州的洛阳桥。作为我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跟随航拍视角,一起飞越洛阳桥。

  洛阳桥:长桥横亘跨江海

  飞虹卧波贯古今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洛阳江出海口。始建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通体由巨大坚硬的花岗岩石砌筑,现存古桥长约731米,宽4.5米,有45座石墩。桥面以300多条坚固的条石铺就,最长的约11米,重达十多吨。桥面两侧有525根石柱作为护栏,其中104根为狮身栏柱。

  桥南、桥北保存着4尊宋代的护桥石将军,6座石塔,以及众多的石碑和摩崖石刻,还有保存至今的历代修桥碑记,它们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凭借着精湛的营建技艺、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超群的艺术价值,洛阳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2021年,洛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遗产点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探访宋代“超级工程”

  揭秘古代造桥“黑科技”

  作为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也称洛阳桥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那究竟这座“超级工程”暗藏着什么样的建桥技艺?

  总台记者赵晟萱洛阳桥有这样一方摩崖石刻,上面写着“万古安澜”。其实在洛阳桥建成之前,这里是一个渡口,叫“万安渡”,这也是为什么,洛阳桥又被称为“万安桥”。

  古时的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在洛阳桥建成之前,往来交通只能依靠摆渡过江。但这里处于江水与海潮的交汇处,水位陡涨陡落,尤其到了雨季,洪流滔滔,极不安全。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开始,泉州人就想尽各种办法要在洛阳江上建一座跨海石桥,可惜都失败了。一直到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在泉州太守蔡襄的主持下,终于把洛阳桥给建成了。

  900多年来,洛阳桥上人来人往,洛阳江上潮起潮落。你无法想象,近千年前,工匠们要如何在绵软的淤泥里,克服江海急流的冲击,沉下坚实的桥基?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想在洛阳江上建一座跨海大石桥,潮汐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洛阳桥建造当中应用到很多技术手段都跟潮汐有关。首先就是 筏型基础的运用。

  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当潮水退至最低水位时,让大量渔船沿着桥梁的预设走向,向水底抛掷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堤的矮石堤。这道石堤利用石块的堆叠与沉降,解决了江底松软的问题,形成了桥基。随后,工匠们再利用退潮时辰,用花岗条石垒砌,在桥基上完成桥墩建造。而且,工匠们将桥墩面向水流的方向,砌造成船尖形状,座座桥墩如石船排列,大大减少了水流的冲击。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建造洛阳桥的时候,首创了筏型基础这项 “黑科技”,长期被模仿,却很难被超越。从文献的记载来看,欧洲一直到19世纪才掌握了类似中国宋代就应用的筏型基础这种技术。

  桥墩建成后,又一个难题随之而来。洛阳桥的桥面需要三百多条巨大石板,最大的一条长约11米,重达十多吨,在没有重型运载设备和钢铁吊臂的宋代,怎样才能丝毫不差地把这些石板架上石墩?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这就是洛阳桥在建造的时候运用的浮运架梁法,涨潮的时候先把巨大的石板安放在船上,慢慢驶向两个桥墩之中,落潮了,巨大的石板就稳定地安放在桥墩上,船也趁着落潮安全的驶离桥墩。

  完成结构搭建,如何能让大桥在江海中屹立不倒?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项创新技术,养蛎固基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牡蛎的吸附力很强,而且繁殖速度很快,所以当年建造洛阳桥的时候,就在桥墩上人工养殖牡蛎,利用牡蛎的这种特性来保护桥墩。这也是 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运用到桥梁建筑的首创

  洛阳桥建成后,泉州及闽南地区通往福州的交通主干道,从原先出城北绕行山路,改为出城东经沿海地貌平坦的惠安、仙游直达福州,继而北上各地,泉州与各地的人流物流往来蒸蒸日上。不仅如此,洛阳桥也开启了泉州近3个世纪的大规模造桥运动。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宋元时期,泉州建造了大约170多座的石桥梁,把港口码头和城区连接成一条沿海大通道,有力地推动了泉州海外贸易发展。

  桥头有“护卫”

  栏杆蹲“萌宠”

  千百年来,洛阳江潮起潮落,洛阳桥雄姿犹在。洛阳桥的主要原材料是花岗岩石,桥上的石雕工艺也备受赞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头的四尊护桥将军雕塑和特别造型的石柱,它们也被当地人称为千年守桥“人”。

  “我是守护在洛阳桥南端的石将军,我在这里,已经守了九百多年了。对面那位,是我的徒弟,别看他成天笑呵呵的,但守桥的心和我一样坚定,看着潮涨潮落,我们要把洛阳桥,一代代守下去。”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洛阳桥的石将军共有四尊,分列安置在桥的南北两端,两两相对而立。无论是它的纹饰还是人物的神情,都栩栩如生, 为研究宋代石雕技艺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嘿!护桥的可不只有他石将军,还有我!大家都说我是狮子,其实我的名字叫狻猊,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里,龙的第五个孩子,为什么派我来守桥呢?因为据说我的爸妈是龙和狮子,我继承了它们的威猛刚勇,有我坐镇古桥,安全感满满!”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洛阳桥上的栏杆共有525根,其中雕刻有狻猊的是104根。不仅仅具有艺术装饰的作用,也增加了栏杆的配重,让栏杆和桥板结合更加稳固。狻猊的外形像狮子,把它们安放在洛阳桥上,也寄托着百姓希望这座桥长久安稳的一种美好愿景。

  匠心守护与科学监测

  护航古桥传承焕新

  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让洛阳桥成为我国古代大型跨海石桥的工程杰作。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动脉,更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而也正是有了现代工匠和科技力量的持续守护,才让这座跨海飞虹,历经近千年风雨依旧历久弥新。

  总台记者赵晟萱:洛阳桥的桥面,是由300多条坚固的条石铺就而成,大家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些石板的颜色有深有浅,表面风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这是因为近千年来,洛阳桥经历了大大小小26次修缮,这些石板有些来自宋代,有些来自历朝历代修缮时候留下,它们都见证了古桥的沧桑变化。

  刘大山是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生活在洛阳桥边,前后主持修缮了80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包含1993年洛阳桥最近的一次修缮工程。

  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大山:我们在修桥的时候,首先就要读懂桥的各方面信息。洛阳桥整座桥是干砌的,没有砂浆的,所以在分水尖边上,它又加上一个燕尾榫来提高整体连接。

  所谓的燕尾榫,就是在船型桥墩的石块接缝处,这些形状像“蝴蝶结”一样的铁制结构,是古代木石建筑常用的一种连接工艺,用来固定石块,防止因海浪冲刷而松垮脱落。

  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大山:维修的时候就发现了燕尾榫槽还在,但是里面的生铁不见了。所以我们按照它的规格,铸造了一些生铁来把它补上。

  保护修缮团队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原有构件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修复,让古桥既能延续生命,也能保留历史肌理。而现代科技的护航,也让古桥的守护,有了科学数据支撑。

  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世界遗产部部长苏志明:目前对洛阳桥最大的威胁,就是台风天跟涨大潮水的时候,两个的叠加,为了监测振动,我们在这里,安装了一个监测振动的设备。

  工作人员在洛阳桥布设了38处监测点,实时监测桥的水平位移、沉降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第一时间预警。

  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世界遗产部部长苏志明:它能收集到湿度,还有风速,还有水位的垂直变化,为后续我们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数据支撑。

  桥畔人家烟火长

  巷陌喧声迎客往

  洛阳桥不仅是连接洛阳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桥的南北两端自然生长出繁荣的古街市集,昔日船货上岸,这里便是分销、交易的第一站。

  总台记者赵晟萱:穿过洛阳桥,这里就是位于桥北的洛阳古街。数百年前,无数南来北往的商贾都会像我一样,经过洛阳桥,沿着古街小镇,把泉州港的货物运往福州、江浙,甚至更远的地方。现如今,闽南古街风韵犹存,红砖骑楼、花砖窗棂也在修旧如旧中,重新焕发新时代的新活力。

  洛阳桥建成后,成为海陆联运的重要通道。桥南桥北也自然形成“列肆喧雷”的集镇,直到今天,都依然保留着传统商业街区的风貌。这里,也藏着许多传承数百年的老手艺, 泉州影雕就是其中之一。

  泉州市级非遗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李幼琴:影雕就是我们说的在石头上的绣花。闽南有一个说法,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很多游子回来,看到东西塔和洛阳桥,就知道家到了。

  除了影雕,这里还有精致的剪瓷雕、石雕和木雕,这些精湛的非遗技艺,让古桥古镇的故事,有了新的串联。

  今年,洛阳古街还从全国各地,汲取新的潮流元素,引入文旅新业态。十多家风格各异的文创商铺在老街扎根,黑胶唱片店里传出悠扬南音古韵,与街头的市井烟火相互交织,古韵新风在这里碰撞融合。

  今年以来,洛阳桥及周边老街共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热闹的市集、丰富的非遗体验和本土文创,正在让老街从传统的生活空间转变为兼具人气与活力的文化新地标。

  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项目品牌负责人杨枫:我们将持续不断引入文创、展演、研学等多样化的新业态,让非遗技艺能够在年轻群体当中,真正火起来,也让泉州的洛阳古街,真正成为市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客厅。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

  • 北京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