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生态妙笔绘新卷 江澜新颜入画来
——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沿江片区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潮涌长江岸,绿染新北湾。在长江奔流不息的千年水脉旁,常州市新北区沿江片区正以山河为卷、以生态为笔,书写着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长歌。从“化工锈带”到“生态秀带”,从“工业疮疤”到“文旅明珠”,这片土地用二十年蝶变,织就起一幅“江豚逐浪、绿廊蜿蜒”的生态长卷,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写下新北注脚。
破茧: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绿廊的涅槃之路
刮骨疗毒,破解“化工围江”沉疴。曾几何时,沿江48家化工企业密布,烟囱蔽日、污水横流。新北区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探索建立“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空间补偿机制,关停腾退低效化工企业,4000余亩工业用地重获新生。如今的江岸边,取而代之的是300米的生态复绿带、2000亩的葱郁林地,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比例跃居全省第一,2024年江豚重现的镜头,成为生态回归最生动的注解。
针脚细密,织就“三生融合”锦绣。从化工企业关闭与厂房拆除,腾退地块污染调查、评估与治理、权属调整、生态复绿、评审验收、财政资金保障“七位一体”生态修复全流程到“空间券”“林券”制度创新,新北区以绣花功夫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837亩“林券”让绿意跨域流动,755亩化工腾退地化身长三角碳纤维创新中心,土地资源的“腾笼换鸟”,让每寸江岸都焕发可持续的生命力。
焕新:长江文脉与生态经济共生的创新实践
数字赋能,耕地守护装上“智慧芯”。“天眼卫星”月度监测、“铁塔鹰眼”实时监控、“空中哨兵”无人巡查、“土地云仓”智慧选址、“AI解译”智能分析,新北区用科技织密耕地保护网。自然资源全要素监测平台让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无所遁形,2023-2024两年1.5万亩耕地净流入的背后,是“地企双评”“百千万工程”“369提升计划”的创新实践,更是“藏粮于技”的现代治理智慧。
文旅破题,长江IP唱响“春江曲”。当“常小豚”萌态可掬的形象跃然文创产品,当长江森林音乐节吸引8.5万乐迷踏歌而来,新北区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化动能。“春江八景”串联30公里慢行绿道,“赏花观叶”图点缀春夏秋冬四季芬芳,万亩新龙生态林演绎“公园+”经济,昔日的工业岸线,已成为年轻人打卡的诗意栖居地。
共享:绿水青山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新北答卷
开放公园,绘就城水共生秀美画卷。5.79平方公里免费开放区年迎客超500万人次,“德胜岛”福堤漫步、绿堤观鸟成为市民日常。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新北沿江用生态空间重构城市品质,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版“春江花月夜”。
稻香公园,沉睡土地重现膏壤新耕。编制常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规划,低效闲置地块规划为“稻香公园”,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深入推进沿江片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通过三年时间推进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生态修复等工程,形成70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新增耕地3000亩,有效促进村集体壮大、农民增收。
江风拂过新北岸,绿潮涌动万象新。在这里,每一株芦苇的摇曳都是生态文明的律动,每一寸复绿的岸线都在讲述“两山”转化的故事。新北沿江的实践证明:守护母亲河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生态账与经济账无需取舍,自可兼得。当长江之水浩荡东去,这片土地正以绿色为底色,书写着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薛学虎、蔡剑、周铮、储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