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东营,有这样一所初中:从1994年建校时的小规模学校,发展到如今拥有2个校区、216个教学班、1.1万名学生、近800名教职工的超大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却始终稳居全市榜首,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山东省教学示范校”等10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这所学校,就是东营市实验中学。
30年来,东营市实验中学以“致远教育,赢领未来”为目标,把课程质量提升作为突破口,构建“教师发展—课程实施—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四维协同育人体系,不仅打破了“规模与质量”的悖论,更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规模学校高质量育人路径。
直面“大校烦恼”
找准育人痛点精准破局
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办学发展既“有体量”更“有质量”,成为东营市实验中学在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烦恼”。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师专业发展越多诸多瓶颈与挑战。有的老师习惯“照本宣科”,只看重知识点传授,没跟上“育人”的新要求;有的老师还是抱着“考高分最重要”的想法,新课标的“培养学生能力”要求落不下去。对学生来说,上课跟着老师学、下课对着习题练成为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实践的空间,学生参与课程开发、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机会不足,难以充分激发内驱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导致学生在知识迁移、实践应用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经过反复琢磨,大家一致认为,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就在“课程质量”上——从老师怎么教、课堂怎么改、课程怎么设入手,一步步搭建起“老师强、课堂活、课程优”的育人体系,把“规模大”的挑战变成“资源多”的优势。
让教师“逐级成长”
人人都能成好老师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东营市实验中学构建了一套完善且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创立“双金字塔”支撑体系,致力于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与平台。
一方面,按“新锐老师—新秀老师—骨干老师—卓越老师—教育家型老师”的模式将老师分成五级,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成长目标,建构了教师发展目标体系和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课堂也分了“三级”,先保证“标准课”合格,再打磨“优质课”出彩,最后打造“智慧课”创新,让每名老师都知道“课该怎么上”,每堂课都有质量底线。
针对多校区备课难问题,学校建立“规模优势转化器”机制,即“1+N+X”集体备课模式,1个主备老师牵头,N个学科老师一起琢磨,X个校区联动共享,将“大规模劣势”转化为“资源丰富、选择多元”的优势,实现“面向全体”的特色化成长支持,打破“规模大等于质量稀释”的困局。
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一批又一批教师在东营市实验中学实现了专业成长的跨越。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新手,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甚至在省市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让课堂“活起来”
学思课堂育出真能力
“课堂,应该高度关注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趟美妙的旅程。”基于这种认识,学思课堂的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了。
“这节课,我们要深入文本思辨愚公做事与做人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对愚公移山及《愚公移山》的认识。你认为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你书写出至少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你认为的重要顺序排一下序,并简要说一说你这样排序的理由。”
这是该校语文教师的《愚公移山》课程中的一个小片段。教师依据课程信息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重构情景,并抓住关键问题设计驱动任务,通过不断追问,将学生不断引入文本深处,让学生依据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评析、辨析、质疑、反省等思考。
这也正是学思课堂的魅力:“以学习为中心”,就是在破解“想学”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学思课堂不再是教师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之间充满了互动、探究和思考的活力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除了学思课堂,学校还把人工智能用到了课堂上。教师通过AI互动平台发布探究任务,学生分组利用AI工具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获取链接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方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让课程“多起来”
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学校目前开展了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科学研究、艺术审美、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六大主题共90多门校本课程。在丰富、多元、可选择的“致远”课程体系下,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学科间的鸿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时时处处的超学科与跨学科学习。
多年“致远教育”的深耕,东营市实验中学交出了一份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的答卷。“我们的初心,就是‘为学生储蓄奔跑致远的能量’。”张利波说,未来,东营市实验中学还会继续打磨课程质量,推进教师梯队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让“大规模学校”不仅有“规模”,更有“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致远教育”中成长为能赢领未来的时代新人。
(于保东 岳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