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0年深耕“致远教育”,破解大规模学校高质量育人密码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30年深耕“致远教育”,破解大规模学校高质量育人密码

来源:农村大众报2025-08-21 22:25

  在东营,有这样一所初中:从1994年建校时的小规模学校,发展到如今拥有2个校区、216个教学班、1.1万名学生、近800名教职工的超大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却始终稳居全市榜首,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山东省教学示范校”等10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这所学校,就是东营市实验中学。

  30年来,东营市实验中学以“致远教育,赢领未来”为目标,把课程质量提升作为突破口,构建“教师发展—课程实施—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四维协同育人体系,不仅打破了“规模与质量”的悖论,更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规模学校高质量育人路径。

  直面“大校烦恼”

  找准育人痛点精准破局

  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办学发展既“有体量”更“有质量”,成为东营市实验中学在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烦恼”。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师专业发展越多诸多瓶颈与挑战。有的老师习惯“照本宣科”,只看重知识点传授,没跟上“育人”的新要求;有的老师还是抱着“考高分最重要”的想法,新课标的“培养学生能力”要求落不下去。对学生来说,上课跟着老师学、下课对着习题练成为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实践的空间,学生参与课程开发、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机会不足,难以充分激发内驱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导致学生在知识迁移、实践应用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经过反复琢磨,大家一致认为,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就在“课程质量”上——从老师怎么教、课堂怎么改、课程怎么设入手,一步步搭建起“老师强、课堂活、课程优”的育人体系,把“规模大”的挑战变成“资源多”的优势。

  让教师“逐级成长”

  人人都能成好老师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东营市实验中学构建了一套完善且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创立“双金字塔”支撑体系,致力于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与平台。

  一方面,按“新锐老师—新秀老师—骨干老师—卓越老师—教育家型老师”的模式将老师分成五级,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成长目标,建构了教师发展目标体系和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课堂也分了“三级”,先保证“标准课”合格,再打磨“优质课”出彩,最后打造“智慧课”创新,让每名老师都知道“课该怎么上”,每堂课都有质量底线。

  针对多校区备课难问题,学校建立“规模优势转化器”机制,即“1+N+X”集体备课模式,1个主备老师牵头,N个学科老师一起琢磨,X个校区联动共享,将“大规模劣势”转化为“资源丰富、选择多元”的优势,实现“面向全体”的特色化成长支持,打破“规模大等于质量稀释”的困局。

  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一批又一批教师在东营市实验中学实现了专业成长的跨越。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新手,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甚至在省市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让课堂“活起来”

  学思课堂育出真能力

  “课堂,应该高度关注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趟美妙的旅程。”基于这种认识,学思课堂的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了。

  “这节课,我们要深入文本思辨愚公做事与做人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对愚公移山及《愚公移山》的认识。你认为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你书写出至少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你认为的重要顺序排一下序,并简要说一说你这样排序的理由。”

  这是该校语文教师的《愚公移山》课程中的一个小片段。教师依据课程信息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重构情景,并抓住关键问题设计驱动任务,通过不断追问,将学生不断引入文本深处,让学生依据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评析、辨析、质疑、反省等思考。

  这也正是学思课堂的魅力:“以学习为中心”,就是在破解“想学”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学思课堂不再是教师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之间充满了互动、探究和思考的活力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除了学思课堂,学校还把人工智能用到了课堂上。教师通过AI互动平台发布探究任务,学生分组利用AI工具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获取链接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方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让课程“多起来”

  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学校目前开展了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科学研究、艺术审美、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六大主题共90多门校本课程。在丰富、多元、可选择的“致远”课程体系下,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学科间的鸿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时时处处的超学科与跨学科学习。

  多年“致远教育”的深耕,东营市实验中学交出了一份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的答卷。“我们的初心,就是‘为学生储蓄奔跑致远的能量’。”张利波说,未来,东营市实验中学还会继续打磨课程质量,推进教师梯队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让“大规模学校”不仅有“规模”,更有“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致远教育”中成长为能赢领未来的时代新人。

  (于保东 岳长青)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