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八月的科尔沁草原,天高云阔,西辽河水奔腾不息。历时四个多月,通辽市2025年精心策划、全域参与的三大文化品牌活动,于初秋时节圆满收官。
这不仅是一系列文化展演活动,更是通辽市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奏响北疆文化强音的时代浪潮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奏响的一曲内涵丰富的“文化三重奏”。从春末“唱响西辽河”民歌创编大赛启幕,到盛夏“华音共融”器乐展演华彩绽放,再到“享悦通辽”惠民服务月全民共享,三大活动如三股激流,奔涌向前,汇聚成滋养城市灵魂、提振发展信心的磅礴力量。
它们精准锚定“守护根脉、焕活非遗”“乐动城乡、文旅交响”“文化浸润、全民共享”三大维度,彼此呼应、协同发力。活动以创新激活古老传统,以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以普惠浸润百姓生活。这曲“三重奏”,是通辽系统性探索文化“两创”、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关键一步,为擦亮“北疆文化”品牌筑牢根基,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民歌创新,科尔沁非遗的现代表达与生态构建
科尔沁民歌,草原千年血脉之声,国家级非遗璀璨明珠。“唱响西辽河 潮启新通辽”科尔沁民歌创编大赛应时而生,超越赛事本身,成为深挖文化基因、激发创新活力、培育传承生态的系统工程。
扎根草原,激活创作。大赛吸引区内外音乐爱好者深入草原怀抱,追溯历史,聆听牧人心声,触摸音乐肌理与文化魂魄。《遥远的故乡》《四季》等13部获奖佳作由此诞生,涵盖独唱、重唱、合唱、乐队表演,饱含对传统的敬畏与锐意创新。
古韵新声,破译传承。作品大胆探索现代表达,《乌云山丹》变第三人称旁观为炽热第一人称独白,拉近情感距离;《贝贝姑娘》坚守民歌灵魂,融入电子音效、现代鼓点,革新曲式,焕发时代气息;电子音乐、交响元素的跨界融合,拓展艺术表现力与受众面,为传统艺术“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提供通辽方案。
构建生态,点亮未来。大赛通过严谨选拔与最佳编曲、表演、人气等多元奖项,搭建起集展示、孵化、交流、市场对接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科尔沁民歌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草原与世界的鲜活文化纽带,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生动典范。
文旅交响,民族器乐奏响融合发展的华彩乐章
紧随民歌深情咏叹,“华音共融·享悦通辽”中国民族器乐展演作为“歌游内蒙古”北疆文化活动季重头戏,在仲夏至初秋激情奏响,将民族音乐魅力转化为驱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大引擎。
百乐争鸣,绽放华彩。市内外专业院团、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及青少年爱好者,100余组演奏家齐聚,奉献传统与现代交织、技艺与情感共鸣的盛宴。三弦《牧歌献给亲爱的党》深情礼赞,马头琴《蒙古马》诠释磅礴坚韧,《百鸟朝凤》原味传承,古筝《石榴花开望籽熟》以现代编曲描绘民族团结画卷。每件乐器都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文化包容与自信。
景乐相融,激活体验。活动首创“景区即舞台、演艺即风景”沉浸式模式。悦来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孝庄园、库伦旗银沙湾、珠日河草原化身天然舞台。马头琴声流淌于银沙湾落日熔金,激越鼓点呼应无垠草原辽阔——音乐、自然、人文浑然一体,提供独特深度“文化+旅游”体验,显著提升了景区吸引力,游客驻留时间延长平均2小时,周边消费增长约15%,吸引浙江、青岛、哈尔滨、沈阳等省市游客量同比增长20%。
薪火相传,搭建金桥。活动构建开放包容交流空间,台上名家新秀同台切磋,理论实践良性循环;台下通辽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以琵琶、古筝创新演绎《云宫迅音》获“群星展演”荣誉。跨越地域、年龄、层级的深度互动,促进技艺传承、激发创作灵感、涵养文化沃土,“享悦通辽”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
全民共享,文化甘霖精准浇灌幸福心田
文化发展根在人民,落脚惠民。“享悦通辽”文化文艺惠民服务月秉持“深入基层、普惠共享、提升素养”理念,将高品质服务精准送达市民,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刻转型。
精准滴灌,滋养需求。活动依托地域特色,创新布局59个灵活“演艺新空间”。一个月内密集推出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100场演出、展览、辅导及公益艺术教育活动。从通辽市奥体中心马头琴齐奏《黑木日》恢弘开场,到社区街头《安代》舞、《双马同蹄》器乐合奏特色展演,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保障服务均等、普惠、丰富,惠及市民超过30万人次。
点燃星火,内生创造。着力培育基层文艺骨干与爱好者,派遣专业师资开展声乐、舞蹈、绘画等针对性辅导逾80场次。这些辅导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激发群众自主文化表达的火种,直接催生了10余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这些队伍积极吸收所学,结合本地文化元素进行创编,在社区广场、街道巷陌开展了20余场充满生活气息的汇报演出,生动展现了群众从文化受益者向创造者、传播者的转变。
美育涵养,厚植根基。立足长远培育素养,精心策划系列公益讲座、培训、工作坊及非遗展示等逾60场次,覆盖书画、摄影、音乐、戏剧等多领域,邀请名家指导,搭建系统学习、提升审美平台,参与培训市民达5000余人次。这些活动深度挖掘通辽文化内涵,有效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种“授人以渔”模式持续激发市民文化创造力,营造出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从源头上涵养城市文化根基。
西辽河水奔涌向前,文化强音激荡不息。站在新起点,通辽市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持续巩固拓展三大品牌活动成果,深耕非遗创新沃土,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织密普惠性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文化的深厚滋养下,通辽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底蕴和蓬勃的活力,在建设文化强市、服务“北疆文化”的壮阔征程上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