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怡静(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文化瑰宝的地域化呈现。非遗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宝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非遗活态传承与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文化人才振兴提供了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美育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美育的“鉴赏主导”模式,构建“文化浸润-审美培育-产业赋能”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新体系,能有效打通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衔接通道,对于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高职院校“非遗+美育”课程新体系,是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基本措施。非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高职院校美育课程通过系统化教学,构建“文化浸润-审美培育-产业赋能”三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非遗发展的历史渊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开设《非遗保护与传承》等通识课程,增强非遗浸润,提升学生对非遗的认知;推行“理论+实训”模式,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意设计与工艺转化水平;丰富学生校内外实践体系,创建“非遗+创业”课程模块,探索“非遗+电商”“非遗+文旅”等新业态,提升学生关于非遗品牌的创造能力,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完善校地协同拓展美育资源下沉新模式,是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关键步骤。从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构建“政校企村”多方协同有效机制,形成政策引领、平台搭建、资源共享、文化传承等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化校地协同拓展美育资源下沉新模式,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优势与地方发展实际需求互联互通,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能、激活乡村振兴美育反哺动能,为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从实践反馈层面,进一步优化校地协同拓展美育资源下沉的方式方法。例如,高职院校可通过与地方主动共享优质美育课程、共建非遗实践基地等形式,开展“非遗进乡村”系列行动,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墙绘、非遗展演等活动,将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与非遗活态传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技能培训-产业孵化-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拓宽学生美育实践界面,提升学生服务乡村发展意识,增强学生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良性互动。
深化数字化赋能拓展非遗传承新空间,是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为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确立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从非遗展示与传播维度来看,可利用3D扫描建模、VR技术再现、云展览平台等数字化载体,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存档,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场景,有效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与参与,进一步扩大非遗在年轻受众中的认可度与影响力;在非遗创新与实践维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数字设计工具、网络营销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推动学生在非遗产品设计、生产制作、市场推广、品牌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实践。数字化赋能可有效拓展非遗传承新空间,要培育一批既通晓非遗传统技艺又掌握现代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文化人才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优化评价机制保障美育育人新实效,是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有效保障。当前,高职院校美育教育评价大多呈现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倾向,应构建起清晰、多元、动态、科学的新实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主张多元参与机制,综合运用教师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社会力量评价等多种方式,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评价内容应聚焦学生审美感知、审美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评价方法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美育成长动态档案,真实记录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轨迹;评价结果应呈现科学分析性与应用性,并通过及时反馈,作为改进美育教学、优化美育资源的重要依据。建立、实施清晰、多元、动态、科学的高职院校美育教育评价机制,能进一步促进美育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格局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非遗活态传承视阈下的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将非遗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既注重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审美与理解,又强调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有效人才支撑。
(本文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高职美育与非遗协同赋能广西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GYKY2025039B>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