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清晰的大屏映入眼帘,屏幕的光线映照着正前方的环形工作区。工作人员正在电脑上密切关注着这座城市的海量数据模型。
跟随鼠标的移动,记者的视线落在呼和浩特市地图上。环绕地图两侧的是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文明的信息数据以及不断变化的可视化图表。这是呼和浩特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脑”,每天处理着超过150亿条数据,守护着300多万市民的生活。
8月4日,作为“北疆韵青城潮”2025年呼和浩特市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我在呼和浩特等你来”全国网络媒体行来到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了解呼和浩特智慧城市的运行情况。
呼和浩特市大数据服务中心主任李海刚站在工作台前,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调出一组近期演唱会场地热力图。在热力图显示的人群密集区,应急指挥部能够及时通知相关场地的工作人员,实施精准的安保和管控,协助人流的疏导,保障演出活动的有序开展。
据介绍,呼和浩特城市大脑以“1”个智能中枢指挥中心,“4”个支撑体系(数据体系、安全体系、感知体系、爱青城APP)和“N”个智慧应用,搭建起面向全市集成赋能、协同联动的城市大脑。
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屏幕切换到2025年跨年夜活动画面。8个公共活动场地画面的实时监控清晰可见,城市大脑正在进行着算法分析,为指挥部门提供分析决策的数据依据。
目前,城市大脑已接入呼和浩特市109家单位、353个系统,应用场景覆盖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领域。同时已建成服务全市各层级、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数据汇集总量150亿条。
受强降水天气影响,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出现汛情。李海刚介绍,城市大脑在防汛工作中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积水监测系统及时向有关单位报告积水情况,尽快疏通区域积水。在没有监控的区域,依靠与公安干警的互动合作,排查积水路段,实施道路疏通。
沿着楼梯下行至二楼,来到呼和浩特市数据应用实验室,全市52个部门147亿条数据在此汇集,搭建政务外网开源共享平台和互联网开放平台,服务于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机构。
“您是咨询购买二手房公积金提取办理的地点吗?”
“请稍等,马上为您查询。”接到呼和浩特12345热线咨询电话后,工作人员仔细观察着屏幕,打开关于二手房购买公积金提取的办理事项页面。几十秒的时间,市民的疑问便得到了解答。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政务服务热线接访的语音转译率达90%以上,诉求信息百分百留存,派单准确率超90%,平均受理时长缩短54秒。这一举措正是数据应用实验室近年来推动数据整合、智慧城市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及公告数据运营等方面的成果缩影。
呼和浩特市数据应用实验室作为城市级数据处理中枢,构建了“汇聚治理-共享应用-安全管控-合作开发”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依托公共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和授权运营服务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通过市场化合作开发数据产品、部署垂类大模型,在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落地多跨应用场景,同步构建数商生态和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首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指挥中心外,降雨随着乌云而至;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积水监测系统正在运转,实时监测着雨水状况。呼和浩特的数字脉搏正随着150亿条数据流动,为这座城市注入愈发强劲而有序的活力。
(安誉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