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6日,别克在大庆眼科医院的诊室内为患者做检查。
“望奎来的,你这是拖到种完地才来,有点耽搁了。”“小朋友给你一块糖,奖励你配合治疗,现在好多了,回去再坚持一下。”“大姐出去挂一个我的2块钱的号就行,别挂那个专家号!”在大庆眼科医院国际专家诊区,66岁的别克医生用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与患者沟通。在大庆生活二十多年,他早已成为“中国通”。“来找我看病的人很多是周边乡镇的老人和孩子,他们来这里很远,我需要给他们讲清楚,帮他们省钱,不让他们来回跑。”别克说,绝对不能辜负患者的信任。
别克医生全名卡培拉别科夫·萨夫留别克·萨达维奇。20世纪90年代,作为哈萨克斯坦的优秀青年医生,他曾多次来中国工作、交流。1998年,大庆眼科医院成立,他来到医院进行技术援助,带来了多项当时眼科界的先进技术。
在医院工作27年,他常常利用假期到国外医疗机构学习最新的技术与理念,培养出数十位优秀中青年医生,接诊眼疾患者超过20万人。“现在中国眼科医疗水平很高,也有世界领先的设备。”别克说,从前都是要出国参加学术交流,现在在中国国内就可以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2024年,别克在人民大会堂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1年,收获无数荣誉的别克,成为中国“姑爷”。今年,他获得了由国家移民管理局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刚来的时候头发很密,还是黑色胡子,现在都白了。”别克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会在这里继续工作。”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在大庆眼科医院的诊室内为患者做检查。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在大庆眼科医院的诊室内为患者讲解病情。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7日,在大庆眼科医院实验室,别克指导青年医生进行眼科手术训练。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7日,在大庆眼科医院的病房,别克在查房中与患者握手。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8月8日,在大庆眼科医院的诊室内,别克给患者做检查。
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
8月8日,别克在大庆眼科医院的诊室内写病历。
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
8月8日,别克送患者出诊室。
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
2002年,别克(左)在中国过春节(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1998年拍摄的别克给患者做治疗(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7月16日在大庆眼科医院诊室拍摄的别克。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7日,别克在医院的健身房里健身。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7日,别克在医院的健身房里健身。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在大庆市博物馆前游览。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在大庆市的一家超市选购土豆。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在大庆市的一家超市,别克与朋友聊天。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借用医院的西餐厅为大家制作哈萨克斯坦美食。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将制作好的哈萨克斯坦美食端给同事。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捧着刚刚整理完的绿植返回专家公寓。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在专家公寓里给绿植浇水。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8月8日,别克在公寓内翻看女儿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
7月16日,别克与女儿打视频电话。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在专家公寓里穿衣服准备出诊。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来到大庆眼科医院国际专家诊区。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7月16日,别克在大庆眼科医院的诊室内为患者做检查。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