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银川8月1日电 夏季蛇虫活跃,孩子在户外玩耍时,被蛇虫咬伤如何应对?如何在户外预防蛇虫叮咬?这些知识要知道!
毒蛇毒虫容易在哪些地方出没?
专家表示,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蛇虫种类与活跃期也截然不同,需要“因时、因地、因虫”精准防范。南方高温高湿,毒蛇种类多,眼镜蛇、竹叶青、银环蛇等常在林间出没,毒蜘蛛、隐翅虫亦不少;北方虽毒蛇较少,但蜱虫、蚊、蝇等媒介生物危害突出。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马磊说,山林野外多有毒蛇、蜈蚣,夏季雨后或早晚温差大时蛇类活动最频繁,常潜伏在草丛石缝,儿童误踩极易被咬,咬伤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会有全身中毒症状。草地、花丛是蜜蜂、黄蜂的聚集地,夏季蜂群常在树丛、灌木丛或草丛中筑巢,孩子玩耍时若不小心靠近或干扰蜂群,很容易被蜇伤。
马磊提示,在城市公园和绿地里,最需要警惕蜱虫。“蜱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它们常伏在草尖,趁人经过瞬间附着吸血,初期无痛无痒很难察觉。被叮咬后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甚至被传播致命疾病。”
如何预防蛇虫咬伤?
专家建议,预防叮咬要记住“三要点”:一是外出穿浅色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口,选光滑面料减少昆虫攀爬;二是裸露皮肤和衣物喷含避蚊胺的驱虫剂;三是返回后仔细检查全身。“例如,检查身体和衣物上是否有蜱虫,发现后要立即清除,若被咬伤,须尽快寻求规范医疗救治。”马磊表示。
同时,出行可随身携带“蛇虫急救小包”,准备缓解局部过敏与炎症的固醇类外用药,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用于伤口清洁杀菌的碘伏、酒精棉片等消毒用品;用来拔除蜂刺、蜱虫口器的镊子;可用于加压固定神经毒类毒蛇咬伤的绷带。
此外,户外活动要避免在草丛、灌木、树荫下久坐躺卧,不用手直接拍打虫子,以防毒液侵入。
叮咬蛰伤后怎么做?
专家表示,被叮咬蛰伤后,首先要快速辨别致伤生物,进行针对性自救,若情况紧急,则需要立即送医。
蚊虫或跳蚤叮咬后,要用流动清水及中性肥皂轻柔冲洗3到5分钟,减少毒液及过敏原残留;随后薄涂炉甘石洗剂或1%氢化可的松乳膏止痒。同时剪短患儿指甲,夜间可戴手套,避免搔抓继发感染。
蜱虫叮咬时会附着在皮肤上,头部钻入皮肤,仅露身体。“处理时需用镊子贴近皮肤处夹住其头部,垂直缓慢拔出,不可扭转拉扯,拔出后用碘伏消毒,有残留立即就医。”马磊说。
被蛇咬伤后,应尽量记住蛇头、蛇体、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拍摄留存致伤蛇的照片。马磊强调,一定要保持冷静,避免慌张,可以利用周围的清洁水源冲洗伤口,同时呼叫120,及早转送有条件的救治医院。
被海蜇蜇伤时,需立即上岸脱离环境,进行处理。马磊建议,可用海水反复冲洗蜇伤处,清除局部毒液,用银行卡等塑料硬卡片、镊子等工具清除残留在皮肤中的海蜇触手及刺丝囊,不可用手直接接触或用力摩擦蜇伤部位。
记者:张宋红、马丽娟、唐紫宸
技术: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