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雨霁抢通“生命线”:徒步3小时,挺进“孤岛”碾子湾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雨霁抢通“生命线”:徒步3小时,挺进“孤岛”碾子湾

来源:央广网2025-07-30 21:01

  央广网北京7月30日消息(记者 庞婷朱冠安)持续暴雨过后,7月29日,北京迎来久违的晴空,为抢通“生命线”争取更多时间。

  断联48小时:木桥搭起首条生命通道

  7月26日晚的暴雨,将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碾子湾村彻底隔绝——三座桥梁被洪水拦腰截断,水、电、路、通信“四断”,百余名游客与近300名村民被困“孤岛”。

  村民从临时搭建的木桥处转移出村(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摄)

  7月28日,消防救援力量率先突破,进入碾子湾村运送物资并转移群众。从琉璃庙镇前往碾子湾要经过三处桥梁,这些桥梁全部被洪水冲毁,救援人员只能就地取材,利用被洪水冲倒的树木和绳索在后河套村搭建木桥,打通通往碾子湾村的生命救援线。当天,消防人员累计转移被困游客和村民170余人。“那浮桥晃得厉害,可没人敢停步。”一位参与转移的村民回忆道。洪水退去的河岸,还留着被卷走车辆的残骸。

  3小时徒步:穿越断裂带与“碎石阵”

  7月29日,雨霁天晴,记者跟随救援队伍徒步进发。从琉璃庙镇政府出发,沿路挖掘机轰鸣着清淤,行至老公营大桥时,桥面泥浆斑驳如疮疤,断裂处堆起两米深的土坑,抢修后形成的两道斜坡,踩上去仍能感到淤泥的黏滞。截至当天中午,经过连夜抢修,进入碾子湾村的第一座大桥已经可以步行通过。

  老公营村已是满目疮痍(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走过老公营村便到了偏道子村,墙壁上依旧能看到洪水冲击的痕迹,靠近河边的村民家里淤泥有几十厘米厚,有村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转移,还有一些村民已经收拾好,等待通车后乘车出去。偏道子桥被洪水拦腰截断,只剩半截残留在对岸,被洪水席卷的树枝堆在上面,前一天由村民和消防员合力搭建的两段木桥成为唯一通道。

  陆续有村民向外转移(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碾子湾村的村民正分批向村外转移,救援队伍在此暂停休整,同时协助村民跨过木桥。

  救援人员给身体不适老人喂水喝(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其中,一位患病老人在暴雨中不慎摔倒,导致手腕、脚腕骨折,无法独立行走,在几位村民的搀扶下才慢慢挪过来——她嘴唇泛白、嘴角止不住地颤抖,随身携带的包里装着治冠心病的药。见状,救援人员迅速支起担架,托着老人背部和腿部轻放上去,有人用帽子为老人扇风,有人俯身帮她拧开瓶盖,递上矿泉水说:“您慢些吞,我们稳稳把您送出去。”

  救援队伍帮助村民过桥(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往山上走的救援队分了两拨。一路在此协助后续出村村民过桥,另一路跟着碾子湾村村书记王起春继续进村转移需要支援的群众。

  “书记,现在村里还有十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着转移,有一位老太太心脏不舒服,现在走不了,需要人去抬,其余年轻的能自己走的都陆续往外走了。”一位65岁的村民见到王起春后,跟他大概介绍了村里的情况。

  碾子湾村是一个自然村,由5个村组成,沿琉崎路村域绵延6公里,琉璃河依山傍村流淌。原本山清水秀的村庄在连日强降雨后已是满目疮痍。

  “现在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人,放暑假后有的孩子也回来了。”王起春告诉记者,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靠种庄稼有点收入,这次大雨把不少玉米地都冲毁了。

  柏油路路面被洪水冲毁,只剩裸露的地基(央广网记者 庞婷摄)

  下午两点半,队伍继续行进,柏油路已被洪水“啃”得精光,裸露的地基间嵌着碎石。“前面7公里到村委会。”王起春指着路侧树林,声音发涩地说:“暴雨来临时,有游客的车辆被冲走,车里的人破窗逃出,抱着高处的大树苦苦支撑6个小时才脱离危险。”

  房屋一层被冲毁(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屋内的淤泥散发着恶臭(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进入村内,路边第一家民房一层靠近河道处已经完全垮塌,家里一位老太太心脏病犯了,正躺在二层屋子里。“书记,我妈现在在家里躺着呢,屋里都泡了水,全是霉味,需要马上把老太太送出去。”家里的孩子跟王起春说着自己的诉求。

  救援人员用担架转移老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经过研判,担心背着老人会加重病情,救援人员当即决定用担架将老人转移出去。由两人负责抬担架,两人分别在前后护住队友,以防路况复杂发生危险。

  “乡亲们,转移啦!请抓紧时间到村口集合。”救援人员的大喇叭循环播放,提醒村民尽快转移。

  树枝被洪水裹挟而下,房屋的洪水淹没线约有2米(央广网记者 庞婷摄)

  墙壁上近2米高的泥水线,无声诉说着洪水的凶猛。王起春回忆,7月26日晚暴雨突袭,洪水瞬间漫入村内,短短几分钟水流就从膝盖处涨至腰部以上,不少村民家里涌进几十厘米的淤泥,当时积水最深时能漫过胸口。村里的车有的被冲进河道,有的被冲出几公里,有车辆在两排房子中间通道处相撞卡在其中,杂物、树木、淤泥堆叠在一起。

  车辆在两排房子中间通道处相撞卡在中间,杂物、树木、淤泥堆叠在一起(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过了前面这条碎石路就到村委会了。”河岸的路被暴雨和洪水“啃食”得支离破碎,救援人员列成一队行进,从嶙峋乱石间走过,带队人员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洪流中的求生:游客与孩子的生死5分钟

  “二哥喊‘水要涨’时,我刚去车里取东西,转身的工夫——最多5分钟,车就被卷走了。”游客吴泽宇(化名)一家原本是从怀柔前往碾子湾村周边民宿找朋友玩,结果突遇降雨,便暂避至碾子湾村亲戚家中。吴先生回忆,车被冲走后他意识到外面非常危险,紧接着街道打来电话通知赶紧往高处走,转移避险,“那时水已经漫过膝盖,仅2分钟就涨到腰间。”他赶紧示意爱人带着孩子回屋避险。

  折返途中,一个身影突然从拐弯处被卷走——是亲戚家的孩子。恰好位于下游的吴泽宇扑过去,一只手紧抓住墙体,拽住孩子的瞬间,洪流裹挟着断枝、碎石“砸”来,将他冲倒,拖鞋也被卷走。“我扒着墙勉强站起来,拉起孩子,顾不上被碎石刮伤的脚和腿,赶紧带着孩子往房子里走。”吴先生说,那时候什么都听不见了,耳畔只剩洪水的轰鸣。

  因丈母娘身体不好,又经历了这场暴雨,吴先生一家想赶紧返回,记者看到他脚上、腿上、手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刮伤,有的伤口已经有感染趋势,救援人员建议他尽快去医院接受治疗。

  村中临时安置点:柴火做饭70斤面粉不够吃一天 村干部被“钉”在救灾一线

  村委会的院子里,放着两台发电机——一大一小沉默伫立。燃油见底,它们成了不敢轻易启用的“摆设”。几张临时拼凑的桌子上,散落着所剩不多的食物;两口大锅的灶膛里,有几根未燃尽的木柴。“没电,只能靠柴火做饭了。”一位村民的声音透着无奈。

  简易的临时厨房(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多亏包村单位春节送的米面油等食物能供大家先撑一段时间。”王起春说,“第一天70斤面粉炸的油饼都不够吃……一天只敢做两顿饭。”

  乡情村史陈列室里摆放着十几张单人床,用于安置行动不便和身体不适的老人,其余村民只能挤在一起坐着。李瑾萱(化名)已经怀孕9个月了,原本准备跟随救援队伍一起转移,但考虑到道路颠簸且徒步时间较长,为保障安全还是决定让她继续留村一晚,等次日路通之后再出村。

  下午4点,救援队伍抵达村委会,与此前来此支援的消防队员会合。几分钟后,无人机轰鸣着投下物资,一位村民将其搬运至“临时仓库”。

  等待转移的村民和村书记王起春(右二)说着自己家的情况(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救援人员用担架护送老人转移(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当救援人员清点完留村人员与急需转移的名单,带着队伍撤离时,王起春继续留了下来。他枯瘦且略微佝偻的脊梁,成了风雨飘摇中碾子湾村最后的主心骨。这些天,这位村干部几乎被“钉”在了救灾一线:一天一顿饭,匆匆扒拉几口;夜里难合眼,心思全在安置村民、联络镇政府、引领救援队进出险境上。那条连接外界的泥泞路,他不知用脚丈量了多少遍。

  暮色通车:200余户成功转运 “孤岛”通车

  消防员背着老人过桥(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返程路上,救援人员轮流推抬轮椅与担架,行至木桥处,背着老人蹚过摇晃的桥面;折返偏道子村时,断桥已被抢修出通车条件,淤泥清理殆尽。下午6点多,老公营大桥基本修复。当天,在各方力量的支援下,碾子湾村成功转移200余户村民。

  老公营大桥抢通,具备通车条件(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暮色渐沉,碾子湾村在经历惊涛骇浪后,终于盼来了通车的好消息。这场与洪水的较量里,碾子湾的“孤岛”困局,正被一道道生命通道击碎。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进博会场整装待发 静待开幕

  • 故宫新展揭秘“地下”紫禁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
2025-11-03 05:05
秋水长天间,太湖正激荡起智能时代的万千涟漪。日前,以“万物智联,无尽前沿”为主题的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江苏无锡举办,一场关于万物智联的对话就此展开——人工智能如大脑般睿智思考,物联网似躯体般敏捷连接,当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奔赴,万物就有了“感知”,人类正迎来一个全新智能时代。
2025-11-03 05:05
秋冬之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从我们头顶飞过的候鸟,比以前更多了! 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达505.9万只,创最高纪录。
2025-11-03 05:05
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
2025-10-31 10:16
近日,飓风“梅利莎”横扫加勒比地区,成为近年来影响该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
2025-10-31 10:14
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得知同事张洪章即将到“太空”出差的好消息,科研人员纷纷送上祝福:“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完成任务。
2025-10-31 10:02
据新一期《天体物理学快报》报道,LIGO-Virgo-KAGRA国际合作组织宣布,他们在去年10月和11月探测到两起极为特殊的、由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分别命名为GW241011和GW241110。
2025-10-31 09:59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从重点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6%;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3.5%,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
2025-10-31 09:57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