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积极响应“女性成长”理念,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戚大街社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创新为切入点,搭建社区经济与公益事业沟通桥梁,助力女性就业创业。近日,“她力量·非遗共创计划”首场“妙剪生花新生一技”女性赋能课堂温暖开启,20余位女性学员在非遗技艺中探索职业可能,点亮成长新路径。
非遗课堂“剪”开职业新视野
活动特邀周家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孙丹丹老师主讲。深耕剪纸艺术十余年的孙丹丹,兼具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多重会员身份,以专业视角带领学员走进刻纸世界——从刻纸历史溯源、吉祥纹样寓意解析到线条韵律美的鉴赏,分层教学模式让学员们从握刀基本技巧入手,逐步掌握阴刻与阳刻的技法精髓。预印底稿练习环节,纸张与刻刀的碰撞间,非遗技艺的细腻与魅力悄然浸润人心。
课堂更以“绘制自画像”破冰互动开场,鼓励女性通过绘画表达性格特质与职业理想,在自我认知中挖掘潜在职业密码;“世界咖啡讨论模式”下,“刻纸元素融入日常用品商业化”“剪纸艺术赋能社区微公益”“技能支持需求”等议题引发热烈共鸣,学员们分组交流、踊跃献策,在思维碰撞中勾勒出“非遗+就业”的多元可能——从杯垫、布包等文创产品开发,到义卖助困、老年活动中心装饰等公益场景应用,非遗技艺的落地路径逐渐清晰。
“技能——转化——运营——反哺”铺就可持续之路
“让非遗技艺从‘传承’走向‘创变’,为女性赋能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路径。”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她力量·非遗共创计划”将沿“技能学习-产品转化-商业运营-公益反哺”递进路径深化,聚焦实践实效性与成果落地性,探索“非遗文创开发+社区经济繁荣+公益事业推进”的可持续模式——既通过技能培训助力女性掌握非遗技艺、开拓就业创业方向,又推动非遗产品与社区商业、公益场景结合,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在女性成长与社区发展的双向赋能中,绽放“她力量”的温暖光芒。
从一纸刻刀的技艺传承,到职业理想的具象化探索,戚大街社区以非遗为媒,为女性搭建起“学技能、拓思路、促发展”的平台。这场“非遗+就业创业”的生动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更让女性在非遗技艺的浸润中,看见自我成长的更多可能,为社区发展注入蓬勃的“半边天”力量。(常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