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华社看长春·避暑消夏到长春 | 避暑凭一份清凉,消夏有两重火热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新华社看长春·避暑消夏到长春 | 避暑凭一份清凉,消夏有两重火热

来源:新华网2025-06-25 15:22

  新华网长春6月25日电(王健民)盛夏热浪来袭,当许多城市开启“炙烤模式”时,“北国春城”长春却以沁人心脾的清凉,向全国游客敞开怀抱。这里没有酷暑的煎熬和溽热的烦恼,有的是凉风习习、绿荫如盖的闲适;这里没有无处可去的尴尬或百无聊赖的失落,有的是喧嚣沸腾的夏夜经济和热力十足的文化活动。长春,成为今夏避暑消夏的理想目的地。

  长春的夏天,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气象部门数据显示,长春盛夏平均气温仅22℃左右,空气湿度适中,体感极为舒适。尤其当南方多地气温突破35℃时,长春依旧保持着25℃上下的宜人温度,昼夜温差带来的习习晚风,让整座城市宛若一台天然空调。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先生感叹:“在西湖边热得无处躲,到了长春,晚上散步甚至要加件薄外套,这才是让人享受的夏天!”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美景如画(长春净月高新区供图)

  长春的清凉魅力,不仅来自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深植于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距市中心不到20公里,这片“城市绿肺”森林覆盖率高达96%,潭水澄澈如镜。游客可沿环潭步道徒步吸氧,深入林间露营观星,或乘缆车登高俯瞰碧波万顷,享受都市中难得的静谧清凉。南湖公园作为市中心最大的水域公园,金沙滩浴场成为亲水嬉戏的热门地,一年一度的荷花展引来观者如潮,泛舟湖上,荷香四溢,暑气顿消。

市民在伊通河畔跳舞娱乐(新华网 邵守志 摄)

  伊通河是长春市的“母亲河”,如一条蜿蜒的玉带贯穿城区南北。近年来,长春市通过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措施,使河岸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伊通河畔,绿树成荫,步道整洁,亲水平台、休闲广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全场55公里的绿道成为跑步、骑行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三区五岛十园各具特色、触目皆景,铺展出一幅生态长廊般的美丽画卷。

  入夏以来,伊通河畔经常举办民俗体验、非遗展演、创意市集等活动,曾经少人问津的“河沿儿”成为新兴的避暑消夏经济带。27岁的河南小伙张治平骑着一辆共享单车在伊通河畔开启了“逛吃”模式,他说:“在市中心能有这么一处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的场所,简直让人太羡慕长春人的夏季生活了。”

  当落日余晖散去,长春的活力在璀璨灯火中升腾。桂林胡同美食街霓虹闪烁,烤冷面、雪衣豆沙、东北烧烤等特色小吃香气四溢;网红商业综合体“这有山”将山景搬入室内,夜间集市、主题酒吧吸引年轻人驻足;“红旗街”夜市人声鼎沸,手工艺品、互动游戏点亮城市烟火气。万象城、重庆路、欧亚卖场等主要商圈也积极响应“夏夜经济”号召,延长营业时间,推出夜间折扣与“慢闪街区”等主题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多元消费需求。

这是长春市桂林胡同美食街(新华网 邵守志 摄)

  “早就听说过长春桂林路的名气,没想到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已经夜里12点多了,这里居然还会塞车。”福建游客李歆然手里端着一碗“鸡汤豆腐串”,这是她排了十多分钟队才好不容易抢到的“战利品”。而进入盛夏以来桂林路附近街路半夜也会堵车,则成为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互相转告的消息。

  清凉滋润的夏季,也是文化滋养的夏季。文化广场华灯初上,69岁的北京游客马兰芝伴着乐曲《北京的金山上》跳起了轻快的舞蹈,引来阵阵喝彩。为马阿姨伴奏的是一支由六七位中老年人组成的乐队,他们向观众提供免费“点歌”服务。而这样的乐队在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三四支在同时演出,各有拿手曲目,各有拥趸群体,互不干扰,自得其乐。

  长影旧址博物馆与长影世纪城联动,推出“电影主题消夏套餐”,让游客在充满光影传奇的工业建筑群中,既能了解“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历史,又能享受室内文化空间的凉爽浸润;吉林省博物院、伪满皇宫博物院一票难求,结合展览推出趣味互动与讲座,成为亲子家庭寓教于乐的热门选择;遍布长春全城的特色书店、文创空间,提供集阅读、休憩、轻食于一体的“文化避暑”新场景。

  “长春的夏天,是清爽的风,是热闹的夜,更是能让人静下来的文化味。”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徐萍如此评价。从宜人的气候禀赋到丰富的生态资源,从沸腾的夜间消费到深厚的文化体验,长春正以多维优势打造全国独树一帜的避暑消夏胜地。这个盛夏,不妨一路向北,到长春感受“春常在”的惬意悠长!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