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四川文旅融合加速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四川文旅融合加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6-16 15:0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旅有机融合,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2022年至2024年,四川省文旅融合跑出加速度,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国内游客总花费更实现从7059.94亿元到1.76万亿元的跨越式增长。

  火热的文旅数据背后,四川充分绽放着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涌动着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的澎湃动力。

  多彩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5月25日清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薄雾氤氲,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5·25”公里欢乐亲子跑活动在一声枪响之后开启。320组家庭以奔跑丈量历史厚度,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场红色文化沉浸之旅,将5.25公里赛道串联起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火把夜话广场上的军民群雕等红色旅游场域,实现“跑过一段路,读懂一部史,传承一种魂”的育人目标。

  “这样的教育比课本更鲜活。”来自汉源县的陈露润家庭在斩获少年组冠军后感慨。

  石棉县安顺场,是历史上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地。大渡河水奔腾不息,如今的石棉正焕发出红色旅游的新活力。红军渡口旁,新建的生态步道如丝带般蜿蜒;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游客们正通过VR技术“穿越”回1935年的战场,身临其境感受峥嵘岁月。

  作为天府之国,四川是文旅资源富集的大省。文旅资源“双普查”结果显示,四川省拥有非遗、文物等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等八大类旅游资源24.5万余处,已建成5A级景区18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阳春介绍,近年来四川立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创新精神,编制实施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等专项规划,着力建机制、搭平台、塑品牌,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红色基因转化为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一批现象级文旅融合IP在巴蜀大地诞生。

  动画电影《哪吒》以创新手法重构中国神话,实现中国电影史历史性突破,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现象级票房更带来一连串文化冲击波,其制作公司可可豆动画所在地成为影迷新晋打卡点;歌曲《玉盘》通过现代表达焕新经典意象,唱响全国;古镇李庄依托保护性开发,实现抗战文化遗存与现代文旅的有机融合;三星堆将出土文物与现代展陈技术结合,让沉睡数千年的文物“活起来”;成都东郊记忆实现从废弃厂房到文商旅融合示范区的华丽“蝶变”,引领城市消费升级。

  四川旅游学院副校长王冲认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终是为了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人文之美中陶冶心灵之美。”

  高品质文旅增强体验感

  当空调房成为夏日“标配”,光雾山与诺水河用18℃的清凉、神秘的溶洞、激情的漂流、跨区域的文旅联动,为都市游客提供了“逃离高温、回归自然”的最优解。

  6月11日,第十二届四川光雾山休闲避暑季暨第四届诺水河国际溶洞节启动。“简直是给高温下的都市游客递来的一杯‘冰镇山泉水’,巴适!”有旅行社代表感叹。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天雪地;无论是自然秘境、还是都市乡村,行走在巴山蜀水间的游客,总能找到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冬游四川也成为越来越流行的旅游项目。2024四川省冬季旅游活动中,推出的消费季系列活动,提供滑雪场、特色温泉、重点旅游度假区等7类优质冬季旅游产品,发放1.5亿元文旅“大礼包”,邀请广大游客来四川感受“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边形”妙趣,就连北方的游客都赶到四川来看雪。

  “我们能感受到四川文旅的诚意,不仅是知名度高,而且价格实惠、服务周到、接待热情,大家都努力把旅游服务做得越来越好,这趟下来四川已经升级成我们心中最爱的国内旅游目的地。”2024年冬季到九寨沟旅游的辽宁游客张煜敏说。

  近年来,四川持续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聚焦支持高能级主体、高品质供给,加力推出系列惠民措施,增强游客体验感,着力做强文旅经济、激发消费活力。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成都依托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都市活力,推出天府艺术公园、成都科幻馆、灌县古城等文旅新场景新业态;绵阳发力文旅与科技融合,涌现无人驾驶旅游巴士、灵境梵谷等文旅新项目新产品;攀枝花、凉山大力发展康养业态,实现旅居产业的全龄化与全季化;甘孜、阿坝依托独特的藏羌文化,打造原生态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雅安积极培育雪山云海、星空露营、原始森林徒步等特色产品体系;广元创新开发大蜀道主题研学产品,等等。一场“安逸游四川”的文旅交响曲正在上演。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川将通过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打造文旅消费创新场景、品质场景、人气场景,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单方面免签政策等具体举措。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更多游客走进天府之国,体验文化味与自然美、国际范与烟火气、快节奏与慢生活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头回客”和“回头客”,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美好生活体验地。

  5月18日,成都、德阳、眉山等地联合推出的“百里百景”线路,将大熊猫基地、三星堆遗址与雪山温泉等串联。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升级,我们正在重新定义‘在路上’”。成都文旅金牌推介大使雍僖说,“当蜿蜒的道路邂逅非遗,当交通动脉串联起生态秘境,这条风景廊道本身就是一场沉浸式的天府美学巡礼。”

  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当天,四川打造“政府+平台”的“双重福利”。剑门关、海螺沟等数十家景区免票开放,携程“全球游四川”与美团“千城万店”特惠形成互补,高德打车券、滴滴景区礼包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构建“门票+交通+住宿”的全链条消费生态。

  “安逸四川”不仅对国内游客有巨大吸引力,凭借三星堆、大熊猫“萌力外交”及成都国际枢纽等优势,四川推动入境旅游持续升温,推出一揽子提升外籍人士在川消费支付便利度政策措施,落地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新政策,带动四川入境游持续火热,大熊猫、九寨沟、三星堆、稻城亚丁、古蜀道翠云廊等文旅热点“吸粉”全球。

  “不仅有大熊猫、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这些景点,在吃饭住宿等方面对外国人也很友好,我还学会了使用微信支付,非常方便。”今年第二次来成都旅游的泰国游客林美玲对成都越发“着迷”。

  2024年,四川共接待入境游客229.30万人次,成为内陆省份中热门入境游目的地的代表之一。

  新产品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四川,不仅年轻人可以尽情游玩,追求慢生活的银发族也能找到心仪的旅行方式。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创新推出的“熊猫专列”,集安全、舒适、文化于一体:专业旅行管家陪同,随车医疗团队保驾护航;沿途融入川剧变脸、茶艺表演等巴蜀特色文化活动,让银发游客在悠闲旅程中,享受“快旅慢游”。

  近年来,四川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为导向,深挖文旅体育消费潜力,跟着市场需求走,开发更多银发游、研学游、康养游、赛事游等新产品新场景。“跟着演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新兴体验,成为四川文旅融合新的增长点,文旅融合的外延更广。

  5月17日,成都市金牛区五粮液文化体育中心迎来2025年首次双馆同开。几乎在同时段,超过4万名球迷在专业足球场内尽情享受足球盛宴,超过1.2万名歌迷在综合体育馆里体验演唱会的炫目舞美。

  成都市金牛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赛演市场的蓬勃,不仅是提升城区知名度的契机,更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增量,催生了新型消费业态的成形与发展。数据显示,在张学友演唱会成都站期间的三个周末,成都热门商圈酒店预订量同比2019年增长1.4倍。

  2024年成都大运会的璀璨余韵未消,2025年世运会的筹备热潮已起。凤凰山体育中心震耳欲聋的“雄起”呐喊,东郊记忆街头艺人即兴的民谣弹唱;顶流演唱会的万人空巷,夏季音乐节的狂欢,“赛演经济”成为四川文旅融合新引擎。

  同时,借助世界大运会、世园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展会活动,通过蜀锦、蜀绣、漆艺等非遗活态展示,长嘴壶茶艺、蜀派古琴等表演及文创市集等方式,四川推动非遗产品走向海外。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方维介绍,四川省、成都市出台的一系列演艺赛事文旅消费激励政策,不少城市推出游客凭演出票根,享受国家级5A、4A景区门票减免等优惠。

  据统计,四川省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总收入29亿元,其中引进大型演出218场,观众276万人次,票房收入超19亿元,拉动综合消费130亿元。

  在“赛演经济”持续升温的同时,四川文旅正掀起一场“科技赋能”的革新浪潮。

  “哇,好神奇!”在近800平方米的球幕影院中,232名观众通过《大国重器》《飞越蜀道》等7D影片,沉浸式体验科技与自然的魅力。今年1月开业以来,巴中恩阳区科普大视界的飞翔影院已接待研学团队50余个、游客超62万人次,创收近千万元。

  这一文旅科创综合体拥有全国最大的16K超高清7D沉浸式LED球幕飞翔影院、10个元宇宙光影馆及XR互动体验区,创新推出三条数字科普研学路线。目前单日客流峰值破万,暑期有望成为全国最火的科普研学打卡地之一。

  科技不断刷新来四川旅游的游客体验、打开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通过VR/AR技术,游客可穿越时空与古蜀文明对话;借助超高清直播,九寨沟的四季美景实时呈现全球;智能导览系统在金沙遗址、杜甫草堂等景区提供个性化讲解;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游客偏好,助力打造“智慧景区”;“AI新锦绣”实现非遗工艺品个性化定制;主要面向青年群体打造的“成都2099:太空管理局”项目计划2026年底在成都投入试运营。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表示,近年来四川坚定把发展文化旅游摆在重要位置,打造天府旅游名县,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全省文旅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旅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迈出坚实步伐。

  从红色旅游激扬爱国情怀到巴山蜀水的生态画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到演艺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四川文旅融合的加速度,正是文化与自然共舞、历史与潮流共鸣的生动诠释。文化自信在这里生根,身心体验在这里满足,消费活力在这里迸发。(记者涂铭童芳)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