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聚焦五个环节、坚持三个标准,筑牢地质灾害防治防线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聚焦五个环节、坚持三个标准,筑牢地质灾害防治防线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2025-05-28 21:25

  导 读

  5月28日(星期三)下午3:00,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2025年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同伟出席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周同伟

  总体情况及预测

  北京市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涉及10个山区;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

  过去十年,从发生灾害类型来看,崩塌占八成以上;从发生时间来看,汛期占八成以上;从发生灾害区域来看,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区较多。

  结合气象分析,预测2025年北京市地质灾害发生时段将集中在汛期,数量与多年平均持平。类型以山区公路沿线小型崩塌为主,遇到极端强降雨天气,存在发生泥石流风险。要重点防范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村庄、学校、景区人口聚集区,山区公路沿线、在建工程等重要建设活动区。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进山游玩前请关注最新天气预报和风险预警,确保安全。

  汛前准备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聚焦“监测、预警、响应、转移、排查”5个环节,坚持“实时、精准、高效”3个标准,持续提升防治水平。

  1

  强化部署。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与“应急响应”有机结合,优化扁平化指挥体系;制定防治工作要点、方案和应急预案,全过程管控;完善清单化、指令化、实用化的工作手册;组建了专家工作组和防汛应急党员先锋队。

  2

  全面排查。专群结合“拉网式”排查1.4万人次,覆盖了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更新隐患点台账;逐户摸排受威胁的“房、户、人”信息、矢量化落图,划定重点关注区域。

  3

  工程治理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多年持续推动隐患点综合整治,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4

  科技赋能。实施了“监测预警提升工程”,监测覆盖率提升1倍;增强了技术保障,数据处理能力提升2-3倍;搭建了决策指挥平台,提升防御响应能力。

  5

  宣传演练。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4万余张,多种形式向市民普及防范知识,组织各区1200余名群测群防员技能培训,开展全流程演练,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汛期应对

  汛期,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持续强化值班值守,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

  加强监测。协同联动京津冀三地,气象、规自、水务三部门监测数据,即时发布《监测预报》《汛情通报》《研判报告》给各分指成员和属地。

  2

  精准预警。实时滚动会商研判,动态调整预警级别和范围,提早发布精确到乡镇的区域预警、到路段的山区道路沿线崩塌预警,到点位的泥石流沟短临预警。

  3

  科学指导转移。持续做好避险场所、路线安全研判,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落实好直达基层一线的“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

  答记者问

  Q

  我们了解到,汛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作为防汛分指挥部应对地质灾害发挥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举措,请问监测和预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开展工作

  周同伟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在监测方面,突出实时:

  一是强化专业监测。部署了3600多台(套)监测设备,覆盖全部泥石流隐患;结合雨情,实施应急监测,200名专业人员,13台专业无人机、3台边坡雷达一线待命。

  二是强化京津冀联防联控。实时同步京津冀三地2200多台雨量计监测数据,密切关注土壤含水率变化;即时发布《监测预报》,指导分指成员和属地精准防控。

  三是强化群测群防。1200余名群测群防员持续开展拉网式排查,将异常情况实时传送到“指挥系统”,及时提醒周边群众防灾避险。

  在预警方面,突出精准:

  一是完善预警体系。形成了“点线面结合,长短临协同”的时空立体预警体系;根据雨情、水情,动态调整预警级别和范围,制作《汛情通报》,提早发布风险预警,指导群众避险转移。

  二是完善分析研判机制。根据监测情况及降雨落区,针对居民点、京津冀跨境流域等十多类风险对象开展研判,发布《研判报告》给分指成员和属地。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按照“实时、精准、高效”三个标准,不断提升科学监测、预警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内容由地质勘查管理处、整治修复中心提供

  图片来源:首都之窗李磊摄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伏季休渔结束 渔船避风暂缓出海

  • 绿意奔涌大运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