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产业振兴的热潮涌动、生态振兴的画卷铺展之时,乡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如同一块隐伏的“磐石”,横亘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临沂大学法学院“乡遇良缘”社工实践团以青年特有的敏锐与担当,将目光聚焦这一深层社会命题,历经近一年的深耕细作,在乡土间书写了一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聚焦乡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问题,临沂大学法学院“乡遇良缘”社工实践团深入山东省7市64个村落,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集体座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全面剖析乡村婚恋困境,为推动乡村家庭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调研支撑,创新打造“乡遇良缘赋能计划”,其成果被相关单位采纳,成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
时代之问:于乡村振兴坐标系中定位民生痛点
随着国家及社会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乡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问题不再是个体家庭的“私事”,而是折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公共议题”。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规模庞大,呈现“代际累积”“地域集中”“结构固化”三大特征。在调研样本区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乡镇,大龄未婚男性比例较城区高42%,部分村落“光棍率”超20%,由此衍生的家庭养老压力增大、农村人口外流加剧等连锁反应,正逐步侵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与社会基础。
“这不是简单的婚恋问题,而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资源配置、传统婚育文化转型、青年价值观念变迁等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临沂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实践团指导教师杨超教授指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社会结构重塑、文化观念引导、政策机制创新等多维切入,这正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使命所在。”
2024年2月,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乡遇良缘”社工实践团正式组建。这支由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带着“把论文写在乡土上”的信念,一头扎进山东省7市64个村落,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乡村婚恋生态解码”之旅。
调研深耕:用真实数据与脚步丈量乡村现实
“千份问卷察实况,深度访谈探民心”。临沂大学法学院“乡遇良缘”社工实践团成员穿梭于山东省7市64个村落的田间地头与村舍院落,展开为期数月的实地调研。为确保数据全面性,团队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式,构建起覆盖经济水平、年龄结构、地域特征的立体化调研网络。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日均行走超2万步,逐户登门拜访。在深度访谈中,村里老人的倾诉频繁出现,如“孩子如今对婚姻之事不够重视”“男女比例失调,男孩数量较多”等。实践团累计完成252人次深度访谈,访谈对象涵盖单身青年、其父母、村干部等不同群体,从多维度记录乡村婚恋困境。
这份扎根泥土的调研,让抽象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治理靶点,为后续“乡村良缘赋能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破局之道:构建“内源激活+协同协调”系统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创新推出“乡村良缘赋能计划”,打造“内生动力激活+外部资源整合”双引擎模式: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个人成长规划等提升大龄男青年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搭建婚恋服务平台,建立“政策保障——资源对接——专业指导”长效机制。
在试点村周井铺村对策落地过程中,团队通过入户宣讲、社区座谈等方式,推动当地居民对该群体的关注度从22%提升至78%,初步扭转了“婚恋难是个人问题”的认知偏差,唤醒社会对农村大龄男青年情感需求与发展困境的系统性关注。“聚焦大龄青年事深植和谐家风根”等主题活动直接服务超500人次,促成23对青年建立婚恋关系;实践团开发的“婚恋+产业”联动模式已被20余个村落、4家企业采纳,形成“调研——实践——转化”的闭环效应。25封致谢信、7面锦旗背后,是青年学子用专业智慧架起的“幸福桥梁”。
青春答卷:在时代命题中诠释青年使命
“乡村振兴,青年不能缺席。”实践团成员李同学的感悟,折射出当代青年的责任自觉。面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婚恋服务的部署要求,团队正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的农村婚育服务体系。从个体帮扶到机制建设,从单一调研到多元治理,这群青年学子正以“解小困、谋大局”的行动逻辑,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临沂大学法学院“乡遇良缘”社工实践团的实践探索表明,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不在于“打卡留痕”,而在于找准真问题、拿出实办法、持续做出长远成效。当青年学子以“主人翁”的姿态扎根乡土,用专业知识破解现实困境,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便注入了最具活力的青春动能。
(章广玉、杜奕珂、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