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近日,自然资源部召开5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少琼介绍深化规划用地审批改革、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精心编制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结合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和“放管服”改革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总规实施和“两统一”核心职责,深入推进规划用地审批制度改革,构建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
创新服务理念,分级分类优化审批流程
一、结合项目特点分类制定规划许可流程,大幅压缩办理时限。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常规办。相关项目规划许可办理时限由《行政许可法》规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二是简办。全国首创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改革,5个工作日即核发规划许可,并与项目备案、施工许可等事项并联办理。截至今年一季度,已累计为3900个低风险项目提供服务。三是即办。对招拍挂出让方式取得住宅用地和“三城一区”仓库厂房等4类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时限压减至0.5个工作日。截至今年一季度,已经为200余个项目提供即办服务。四是免办。对于符合豁免清单的项目,直接进行备案,无需办理规划许可。截至今年一季度,已经为130余个项目提供免办服务。
二、积极引入“风险+信用”的管理理念,开展分级分类规划监督。根据项目位置、规模、高度等特点以及实施主体信用情况,把项目区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四个等级,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频次的现场检查;与此同时,根据项目类型明确不同的监督重点,居住类项目重点监督位置、高度、停车等与居住人利益相关的内容,非居住类项目重点监督城市风貌、功能性质等与城市建设公共利益相关的内容。
加强协同联动,保障项目建设“减负提速”
一是搭建交通、园林、住建等政府部门及各类市政公用企事单位共同参与项目研究的“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目前共汇集国家及市区相关部门700多家,大家一起在这个平台里统筹协调建设需求和管理要求,为各类项目提供“全程线上、一站式、集成式”规划及专项评估服务,实现“多审合一”,加快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截至今年一季度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已经为超过1.5万个项目提供服务。
二是按照“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主体相同”的原则,将14个测绘事项合并为4个综合测绘事项;发布地方标准,建设“多测合一”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测绘成果数据“前端统一提交+中台智能转派+后端共享互认”。自2022年6月“多测合一”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上传4800余份测绘成果,为3057个项目提供服务,平均为企业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约20%。与此同时,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过“多测合一”成果对接到全过程规划监督平台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动态监管、非现场监管。截至今年一季度,已有3200余个“多测合一”成果实现共享。
三是推行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和园艺师“四师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助力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实现规划实施共建共治共享。比如目前北京市有328个团队、数千名责任规划师长期扎根基层,在多个规划节点提供专业支持,协助优化规划方案、参与公共空间提升等,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每个区的责规师都有自己的昵称,比如丰台的小蜜丰、朝阳的葵花籽、昌平的小苹果,深受群众的喜爱和赞誉。
强化全流程闭环,确保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规划编制层面,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过“1总规+2控规+14个分区规划+120个乡镇单元规划+1371个街区控规+50个专项规划”逐层传导的规划体系,实现层层深化,统筹和指导规划实施。在规划实施层面,建立决策和办理相分离的项目规划审批制度。将建设项目规划研究决策、审批和监督办理分别设置在系统内不同部门,研究决策部门依据上位规划和技术规范,研究项目建设需求,定指标,明布局;审批办理部门依据决策结果和法律法规办理规划许可;规划核验部门依据规划审批结果开展全过程、清单式规划监督。通过规划“编-审-批-验”环环相扣的全流程闭环,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修订、制订《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相关配套政策,把取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多测合一”等改革举措固化下来,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强信心的作用。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继续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指导下,不断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规划用地审批改革,持续丰富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体系,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内容由行政审批协调处、法制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