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2025年5月19日,新时代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发布会暨“超大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会议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土地学会、北京地质学会、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承办,旨在发挥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下,北京深刻把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推进生态治理的理念之变、路径之变和动力之变,到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9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960万吨,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公园总数增至1100个,三分之二实现无界融通,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涌现大批典型案例,绿色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5月19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在市规划展览馆举办新时代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发布会暨“超大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家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罗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赵廷宁,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负责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土地学会、地质学会、生态修复学会代表,以及16个入选典型案例的申报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石晓冬
石晓冬主持活动并表示,此次活动将共同见证北京市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的正式发布,并深入研讨“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时代命题。这不仅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总结,更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一次思想碰撞。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同伟
周同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坚持规划引领,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从下好减量增绿的绣花功夫到整体优化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从夯实全域森林城市的绿色基底到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诸多实践案例。今天发布的这批案例是从众多实践中梳理总结而来,生动勾勒出北京生态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轨迹,成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当前,正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评估的关键节点,期待与各位专家共同探索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地化路径,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一级巡视员丁晓
丁晓介绍了北京市生态修复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他表示,在北京市各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努力下,北京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系统性跃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履行“两统一”职责,从规划编制、工程实施、标准制定、案例总结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全要素、全空间、全链条统筹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实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贯通。然而,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人地耦合关系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难题和挑战,期盼各位专家立足专业视角,为北京生态治理的破题攻坚聚力汇智,共同为首都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寻科学路径。
随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周同伟、一级巡视员丁晓,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金增及专家代表共同发布了新时代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秘书长罗明
罗明对北京生态修复案例进行点评。她指出,入选的这16个案例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更以全球视野、东方智慧和北京担当,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从废弃矿山生态重生到千年运河的碧波重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场的华丽转身,这些案例以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价值共生的治理哲学,为破解大城市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独特的东方方案。北京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这些鲜活的案例印证了北京方案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生态为纽带,重构城市竞争力;以修复为引擎,激活城乡共生能级;以标准为旗帜,引领全球治理的变革。未来应立足全球视野,坚持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战略,打造水生态治理、工业遗迹转型、生态农业文旅融合、全球生态修复联盟四大领域体系,实现从技术输出到规则制定的全链条突破,为全球超大城市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在接下来的专家研讨环节,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首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高度评价了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并聚焦“超大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傅伯杰
傅伯杰作了题为“生态进城: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报告。他强调,超大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要考虑人和自然耦合过程,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要积极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宜居是提升人的生态获得感,韧性是打造稳定的生态系统,智慧则是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理论范式的支撑。应从生态系统、景观及区域等多尺度,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功能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让生态规划贯穿于城市发展全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
欧阳志云作了题为“生态系统核算与应用实践”的报告。他强调,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不是目的,关键是如何推进核算结果的应用,畅通“两山”转化路径。北京已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门头沟、延庆等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路径。应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应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规划、进决策、进交易等“九进”应用场景,为生态产品从“有价”到“有市”提供新思路和政策依据。生态保护修复应以提升生态资产质量、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核心,充分考虑各类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规划与系统治理,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系统性转化,让生态红利切实惠及民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
杨开忠作了题为“以新质范式引领城市现代化创新发展:走向新质城市”的报告。他提出以生态智能体城市引领创新转型,为城市创新发展和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命推动城市范式经历五次跃迁。目前,第六次城市范式正在形成,即生态智能体城市,其技术和组织原则强调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和全融合化。城市生态修复应遵循生态智能体城市的技术和组织原则,以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为主导,协同推进新质人口、经济、空间和制度发展。新质城市建设应顺应城市化趋势,发展新质城市功能圈,推动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矿山生态修复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廷宁
赵廷宁作了“关于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思考”的报告。他强调北京生态保护修复需突破市域局限,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其生态环境治理需从京津冀区域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议构建“研究—示范基地”网络化体系,借鉴国内外经验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围绕部门业务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监测体系方面,需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提升综合监测效能。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为超大城市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方案,助力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维
张维表示,本次公布16个案例,涉及10个行政区,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总面积是2.3万余公顷,全面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这些鲜活样本是践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北京市持续做好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彰显了首都以生态优先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此次典型案例发布是对过往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各位专家发言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引,又有务实创新的实施路径,是一次凝聚智慧的思维碰撞,更是一场融合实践与创新的深度对话,为探索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路径注入了强劲的动能。并提出要将超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生态治理规律进行高度耦合。循自然之道,建立超大城市生态修复的科学范式。对于超大城市而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要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更要彰显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价值为桥,开辟生态产品赋能城市发展的新赛道。此外,超大城市生态修复与价值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富集优势,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聚协同之力,共筑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把各位专家的智慧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彰显首都担当,在转化生态价值中探索北京路径,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大城市发展新范式。
下午,举行了“首都生态保护修复和价值实现机制下的土地政策研究”分论坛。由北京土地学会会长朱道林主持,北京土地学会副会长雷爱先、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宋志红、北京土地学会理事王恒、北京华源厚土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宗强、北京市房山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张佩等专家及相关成员单位,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土地政策及实施路径、矿山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论题开展研讨交流。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首都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首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面对新挑战新需求,要以更高站位统筹区域协同、以更实举措深化系统治理,以更强担当创新绿色发展路径,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都篇章!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