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立夏时节,毛乌素沙地热浪初涌。乌审旗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内,总投资4.5亿元的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建设现场,主体工程刚刚结束,正在进行工辅路工程建设,预计2025年6月具备入驻条件。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建成后可容纳35个前沿科技项目“破茧成蝶”。
“这里不仅是技术转化站,更是人才磁场。我们要让‘沙窝窝’长出‘金种子’。”乌审旗委副书记、旗人民政府旗长、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希尼这样说。
政策“筑巢”:从“孔雀东南飞”到“鸿雁北归栖”
“安家补贴、学历提升补贴、人才驿站……这里诚意比沙金更闪亮!”在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政府办公室,包书伦摩挲着写满工作心得的笔记本。
2023年夏天,这位兴安盟姑娘跨越千里被乌审旗“人才科创16条”吸引而来,决心扎根毛乌素沙地,成为了一名基层宣传干事。白天扛相机记录民生,夜晚挑灯打磨稿件,她用社会工作专业赋予的韧性,在黄沙与绿洲交织的土地写下青春注脚。
如今,包书伦已经在乌审旗成了家,立了业。
包书伦的经历,折射着乌审旗人才战略的温度与力度。
乌审旗持续用好用活鄂尔多斯“人才新政2.0版”,出台“乌审旗人才科创16条”,制定《乌审旗引进人才安家补贴和生活补贴发放实施细则(试行)》《乌审旗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学历素质提升补贴实施细则(试行)》《乌审旗青年人才驿站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实施办法和细则10个,组织实施“十大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雁阵计划、优秀青年人才集聚计划等),年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000万元,充分发挥政策引才杠杆作用。
截至目前,乌审旗共兑现人才安家补贴等资金1030万元,启用人才公寓244套、青年人才驿站公寓100套,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急难问题62个,兑现人才安家补贴1030万元,举办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行动、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人才休假疗养、青年人才联谊交流、人才家庭服务、人才主题之夜等活动56场次……聚焦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为人才“筑巢安家”做好保障工作。
平台“育苗”:产业链与人才链“双向奔赴”
采集、测定、记录……在内蒙古乌审红枣科技小院的实验室里,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高泽宇和张少宾正在研究枣树嫁接技术。他们日复一日地辛勤付出,只为探寻红枣更多的奥秘和价值,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科技小院为科研人员入驻提供了极大方便,有助于推动毛乌素沙地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充满热情的还有乌审旗毛乌素枣业研究所负责人李孔。他说,内蒙古乌审红枣科技小院的落户成为毛乌素沙地红枣产业领域的新焦点,也成为乌审旗推动红枣产业提质增效的科研前沿。
2024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的《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的批复》中,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的“内蒙古乌审红枣科技小院”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
这种科创效应,正是乌审旗“项目—平台—人才”共生体系的缩影。
近年来,乌审旗聚焦建设鄂尔多斯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依托平台聚才,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化物所、煤科院等56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7个,引进现代煤化工等科研团队15个。围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9条重点产业链,按季度发布《乌审旗人才需求目录》《乌审旗产业链技术需求目录》,开展“暖城之邀·引才栖乌”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通过人才宣介会、校园招聘会、组团式引才等方式,加大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
2023年以来,建立博士工作站、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科技小院、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人才工作站点42个,选聘“校园引才大使”41名,建立461人的“五缘”(地缘、业缘、学缘、亲缘、商缘)乡情人才数据库,累计引进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958名、技术技能人才4931名,柔性聘用专家266名,人才总量达2.9万人,占人口总量的18.1%,较2022年增长30.4%。
生态“留根”:让人才与城市“共生共长”
“专家号不用跑外地,家门口就能做手术!”说这话的是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村民刘秀芳。
2024年3月的一天,58岁的刘秀芳突然感到腹部剧痛,被家人紧急送到了乌审旗图克镇卫生院门诊,医生经过仔细检查,诊断她为胆囊结石胆囊炎。让刘秀芳一家欣喜的是,如今家门口不仅能进行准确诊断,还能做手术。主刀的还是外院的专家,以往,刘秀芳这样的病情需要前往外地城市做手术。现在,不到40分钟,在自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完成手术。
乌审旗持续营造尊才、爱才、留才、用才的浓厚氛围,正在构建“15分钟人才服务圈”。
“入学即入企的定向培养,让我们毕业就能直接上班。”“00后”的张欣月是乌审旗第一批“2+2+2”订单班的学生,已于2024年前往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就读深造。
近年来,乌审旗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力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为高素质产业工人培育开辟新路径。自2023年起,创新采用中职2年、高职2年、企业2年的“2+2+2”培养模式,累计培训204人。学生入学后便拥有学生和见习职工的双重身份,通过校企一体招生、共同培养、双基地训练,毕业后可无缝转为正式员工,成功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学校招生即就业、企业招工即培养的“三赢”局面。
乌审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广祥算起“人才账”:“政府每年发放最高5000元助学金,学生毕业即就业,真正实现‘校门连着厂门’。”
曾经“留不住人”的小镇,如今2.9万人才在此安居乐业。从屡破纪录的中试基地,到沙地深处的科技小院,乌审旗正以人才“生态雨林”滋养产业“参天大树”,书写着资源型地区“以智破题”的转型新篇。
【记者手记】 当“人才友好型”生态遇见“产业进阶式”布局,乌审旗的探索揭示:资源型地区的突围,本质是人的突围。从“政策引凤”到“生态留凰”,这场沙漠腹地的“人才觉醒”,正是一座县域经济城市转型升级的生动切片。(杨潇 张振江 郭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