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竹筒背水渐成记忆,望天田变身旱涝保收地,西盟阿佤山一代代治水人接续奋斗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自1964年开启水利建设征程以来,汩汩清泉化作民生甘露,将这片土地从“与水抗争”的艰辛岁月,推向“与水共生”的绿色嬗变。
“年轻时,天不亮我们就要背着竹筒下山打水,雾没散,脚下泥泞,裤脚很快就被露水打湿。”往事经年,早已垂垂老矣的阿婆娜丕总在回忆青春时光。那时的西盟,水利设施匮乏,兴修农田水利才刚刚开始。
曾经的城子水库(佤山天池)
转机始于1958年。城子水库作为西盟第一座水库,在肩挑手抬的号子声中奠基。建设者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时七年削平山头、筑起坝基,终在1965年竣工。这座水库的建成,标志着西盟水利从被动“除害”转向主动“兴利”。之后的1976年,马散水库接连开工,到1981年完工。两座水库如双子星座,照亮佤山治水长夜。
马散水库(永俄湖)
而这,就是西盟水利建设开启的第一幕。随后的1983年至1993年,农村“五小水利”工程遍地开花,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逐步解决水旱灾害难题,夯实农业生产根基。1994年至2011年,西盟县以“治水兴滇”战略为引领,有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多座水库与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那是改革开放的30年后,按照全省‘治水兴滇’战略,大中小微并举,兴利与除害并重,兴建与挖潜相结合,西盟相继建成一批水利工程。”县水务局退休老干部杨恒进说。
富母乃水库
永光水库、英腊水库、富母乃水库3座小型水库相继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2006年全面实施。到2011年末,西盟全县建设饮水安全工程达180项,解决饮水安全人口47456人,有效灌溉面积59921亩,灌溉率为32.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被提上议事日程,水利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永光水库
“那时候,村里一遇旱灾就头疼。但早年为了修建永光水库,乡亲们可真是几经波折!”新厂镇永广村老村支书岩苗刀掰着手指感慨道:“头一遭是1964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硬是靠双手垒起坝基,但因种种原因,没了后续;第二回1971年重修,没成想六月暴雨冲垮堤坝,泥石流裹着砂石泻到境外。直到1992年,县里派来水务专家,扛着仪器进山勘测,带着镇村干部重新设计加固,这座水库才算稳稳扎在山坳里——从此人畜饮水难题才彻底断了根!”
英腊水库
雨季储存多余的水资源,旱季释放水量,永光、英腊、富母乃等水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还极大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而灌溉效率显著提升,旱地终成沃野良田。
“有水,村里的生活才有了保障,才有了后来的产业发展。”岩苗刀说。
永不落水库
岁月更替,2012年是西盟全面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腾飞”之年,西盟水利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逐步确立,水利规划工作得到加强,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相继建成班岳水库、东朗河水库、永不落水库等水利工程。2013年开工建设的永不落水库工程,更是结束了我县无中型水库的历史。”杨恒进说。
修建永不落水库时图片
紧随水库建设,西盟县河流治理、饮水工程等也随着水利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西盟水利迈入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过去的河流,大多数都是‘脏乱差’,只看得见蚊虫飞,没有人会来治理。如今,都变了!”家住东城社区居民娜海是西盟水利的“见证者”,也是美丽河湖的“受益人”。
东梭河堤防
春夏交替之际,行走在东城社区勐梭河左一支流河畔,沿河口袋公园绿树成荫、花草芳香,河岸栈道上文明标语、历史典故、名人事迹……不时吸引市民驻足观看。
“就拿我家旁边的勐梭河左一支流来说,经过治理,这里变得干净多了,许多市民都会前来散步锻炼。”娜海笑容惬意地说。
勐梭龙潭
这份惬意,源自西盟治水“一盘棋”的智慧。60年来,西盟水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从解决群众“吃水难”到确保群众“喝清洁、卫生、方便水”;从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到加强库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移民培育长效产业,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应对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截至2024年末,西盟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07件,受益33643户125877人,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8600亩,有效灌溉率50.60%。
城子水库(佤山天池)
暮色为西盟田园勾勒金边时,佤山天池堤坝上的石料肌理在夕阳中愈发清晰。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东归水库等工程即将续写奋进,而山间飘荡的采茶调早已唱出新篇:“清泉过寨门,佤山四季春……”这流淌的旋律是绿水青山的馈赠,是从开山劈石的激越到润物无声的绵长,更是为民生幸福折射出的七彩光芒。
记 者丨欧南罕 李毅 通讯员 李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