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个人往往是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走路、说话,学会了笑和爱,但只有打开书本时,他才会发现自己有翅膀。人要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让视野变得广大,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卡莱尔说:“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读书是和这些伟大的灵魂做朋友,并与之交谈。读孔子的书,可知他的为人;读李白的诗,可了解他的旨趣。伟大的著作往往是作者付出一生的心血写成的,读书是体悟和吸收其中浓缩的人生智慧和思想精华。
一个人的改变,往往取决于他喜欢不喜欢读书、会不会读书。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涯,有两句话是我难以忘怀的,它不仅改变了我的读书观,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一句是胡小石的话。王季思回忆,他求学时写了一篇自觉满意的论文呈胡小石批阅。几天后,胡小石把他叫到家里,让他从书架上搬下各种书来,进而指出他论文中的诸多不足,并对他说:“季思啊,聪明人要下笨功夫。”这话如同当头棒喝,让王季思清醒,也让我们这些后来者听之生畏。聪明人很多,但肯下笨功夫的聪明人有限,都在急于求成,书读得不够多、不够细,或者读书不求甚解、不作深思,这样不管做事还是治学,必定也是浮泛的。朱光潜说,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十部书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多读、精读,都是笨功夫。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就是教他的侄女婿王庠读书,他说世间书太多了,“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每次读书,只围绕一个问题而读,读通这个问题后,再换一个问题继续重读,“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方法虽笨,但这样读书,条理清晰、系统全面,大可借鉴。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就盛赞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其实,“聪明人要下笨功夫”一语,说的又岂止是读书,人生的许多方面,都不妨笨拙一些、扎实一些,可能会走得慢,但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意外收获。
还有一句是章太炎的话。《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0年”有一条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一个人的学问,固然有得之于师长和书本的,但在章太炎看来,这些都远不及他从社会经历和人生忧患中得到的多。社会和人生是一本大书,从阅历中、实践中得来的真知,与纸上得来的感悟终归不同。书本能教我,生活也能教我,忧患更能教我。读书所得的知识,一旦为生活所验证、生命所感应,才是活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死读书不如不读书,不读书或许还能守住天性,以真心、真情示人,总比以知识伪装自己更好。叔本华说读书要“反刍”,“只有通过反刍,才能把所读的东西化为己有。”人生所历经的每一次磨难、忧患和危机,其实也是对所读之书的“反刍”,而每多一次这样的“反刍”,就多一次生命的自我完成。
书籍是我们生活中最忠诚、最有耐心的朋友,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和精神迷茫,它都不会抛弃我们。以寻美的眼光来发现一本书的好,下笨功夫读书做学问,把人生忧患也当作一本大书来读,这是让自己变得丰富而辽阔的便捷之路。即便仍有人生困惑,最好的求助方式,还是读书。(谢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