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浪潮中,浒墅关企业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利精密”)凭借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成为长三角地区“智造升级”的标杆企业。作为一家深耕精密制造20年的上市公司,胜利精密以车载显示、消费电子等核心业务为支点,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注入强劲动能。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跨越
胜利精密自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技术驱动为核心战略。尽管其曾试水智能制造领域并承接国家专项,但受市场变化影响,最终选择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车载显示等高附加值赛道。随着汽车智能化不断加深,车载显示市场对大尺寸盖板玻璃的需求快速增长,依托原有的深厚智能制造经验及自主研发能力,胜利精密打造了全自动真空镀膜线、超大尺寸热弯机等关键设备,实现车载玻璃核心生产设备国产化替代。其自主开发出了超大尺寸热弯设备,可以生产的车载显示盖板尺寸最大可达1500×180×1.5mm,并为之配套开发了大视角低色偏镀膜工艺,可实现超低反射率镀膜。此外,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息屏一体黑技术”,实现屏幕息屏状态时,肉眼难辨边界,大幅提升座舱科技感。
走进胜利精密车载玻璃生产车间,各类先进的生产设备有序排列,智能机械手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它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工人”,能够精准地抓取、搬运玻璃,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在玻璃的切割环节,智能化的切割设备能够根据预设程序,对玻璃原片进行高精度的切割,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在玻璃的CNC、印刷、镀膜等后续工序中,都在先进设备的精密操作下完成,构成了一条高效运转的车载玻璃生产链。
“一个人就能处理好一条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光学玻璃事业部总经理李亚平说道。据了解,在自动化升级方面,胜利精密2023年导入的镭射切割生产线效率较传统物理切割提升1.5倍,单班人力需求从3人降至1人,日产能达7000片,“这条线与人的相关性不强,所以说不会因为春节前后人员的波动,导致出现客户供应不足的问题。”
区域协同:借力长三角打造开放生态
技术即竞争力,胜利精密坚持以技术创新,累计拥有近300项专利,覆盖精密加工、材料研发、设备提升等领域。其受邀参与了联想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的“高亮不锈镁”战略合作项目,助力高亮不锈镁材料在联想 ThinkBook X AI2024实现了其业界首次商业应用。
在长三角一体化与苏州“智造之城”加持下,胜利精密积极整合区域资源,通过苏州与安徽六安双基地联动,公司兼顾土地资源与工艺分工——苏州聚焦精密加工与镀膜,安徽专攻大尺寸热弯与规模化生产。
面对客户产能转移压力,公司以“技术定制+快速响应”稳固订单。通过与客户研发中心的紧密合作,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打造“定制化”的生产过程,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进而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同时,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技术人才,缓解自动化升级后对设备管理工程师的需求缺口。
胜利精密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自动化率已超70%,公司仍面临检验环节的智能化瓶颈。玻璃透光特性导致AOI自动检测难度高,目前仍需人工辅助。为此,公司正联合设备供应商开发定制化光学方案,力求实现外观检测全自动化。此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协议兼容性、跨基地协同效率等问题,也是下一步攻坚重点。
未来,公司计划将车载玻璃自动化率提升至90%,并拓展AR/VR等新兴场景应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不仅是机器换人,更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制造全链路的质效飞跃。”在智造变革的浪潮中,胜利精密正以技术创新为矛,以区域协同为盾,书写中国精密制造的新篇章。(浒萱)